立即捐款

有一種廢老叫背靠祖國

有一種廢老叫背靠祖國

彭博有評論指香港已出現 Failed State 徵兆,以林鄭的廢老個性,一定斥之為外國勢力刻意搞亂檔,撈油水,然後心安理得,跟三萬 object 圍爐,止暴制亂。

所謂施政,對特區政府來說,主要有兩種套路:

一、背靠祖國:大力推動中港融合,密密起基建,縮減交通時間,又可帶動經濟,創造就業(結果到處是大白象)。另一方面,大量輸入專才,聲稱會帶來資金和創意(這得到王于漸、雷鼎鳴等經濟學者支持),促進競爭力,但實際上掠去不少本地年輕人的機會,增大生活成本。這時候,官方論述又吹噓大灣區,教年輕上北上掘金。作為一個政府,不是創造不同機會給人各展所長,而是推銷「有得走就走」的想法,講fail,其實fail咗好耐。

二、市場至上:所謂大市場,小政府,盡量少規條和低稅率,有效促進商家投資的誘因和潛力,提升市場效率,這一直是政府的重要管治原則,被不少經濟學者捧為香港成功之道。但客觀效果上,教科書中所描述的自由市場並無出現,商家卻獲得賺到盡的自由(且看各大地產商、領展,以及今次囤積口罩的商人),把做大了的經濟的餅吃一大半,使香港成為最貧富懸殊和最難生活的大都會。

政府至今卻不肯正視這個深層次問題。以今次防疫戰為例,武肺襲港,口罩不可少,但供應非常緊張,連醫護人員都擔心不夠用(相反三萬object就隨意用高度防護衣),林鄭依然拒絕介入,除了鬥氣或失去張建宗口中的管治意志外,最大可能是政府並無限制商家牟暴利的傳統,官僚意識亦無啟動機制,將普通商品的口罩調升為關乎生死的重要物資。

《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本應可考慮,但操作上很容易觸犯商界天條,打爛最自由經濟體的招牌。所謂少做少錯,自然因循苟且。

政府介入,其實有很多方式,不一定把商家的角色和位置完全排除,亦不等於無視全球供應緊張的現實情況,倉卒立法,限價限購。如何做才最有益於市民,最幫到無助的一群,需從長計議,這本應在太平盛世時做定功夫,並借助專家學者的知識,事先定下應變方案。有沙士的經驗,實在沒理由意識不到口罩並非普通商品。問題是林鄭政府無能、無信、無德(周永新教授語),早就嚇怕有料之人。靠官僚當然不懂得未雨綢繆。危機未出現,政府精力都用來挖空心思去打壓異己,以及推動背靠祖國的大灣區計劃,真正考驗到來,自然倒瀉蘿蟹。

香港人唯有靠民間自救,救得幾多得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