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倫理學/心理學,談一個「愛上性愛娃娃」的故事

從倫理學/心理學,談一個「愛上性愛娃娃」的故事

圖片擷取自蘋果日報

是日一則很可愛的新聞吸引了我的眼球—愛上一個性愛娃娃?

受訪者謝天榮有一個「女朋友」,只是這女友並非真人,而是一隻叫Mochi的實體娃娃。訪問中他把全副心思傾注在娃娃上,不但幫它改名,還不時發佈合照晒恩愛,與娃娃一同吃飯、看電影、打電動遊戲,有興趣者可先閱覽新聞。面對這個現象,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人的自由」、但又有人覺得他「病態」。愛上一個性愛娃娃——這是一件什麼一回事?

從倫理學角度想:愛上一個性愛娃娃在「道德」上可以被接納嗎?

在我們考慮一個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時,其中一個條件,是道德原則應「放諸四海皆準」。若果世上每一個人都愛上性愛娃娃,在「道德」上是可以被接納嗎?又或者若果你的伴侶嗜好就是玩性愛娃娃,你又能接受嗎?

面對這兩個問題,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也是否定。首先若世上每一個人都只愛性愛娃娃,但性愛娃娃只是死物、不能繁殖下一代、對整體人類繁衍角度而言明顯有問題。另一方面愛情具排他性、即便只是一個「公仔」——任何人相信也不希望自己的伴侶愛一個性愛娃娃比自己更甚吧?由此可見「愛上一個性愛娃娃」似乎不能通過放諸四海的原則。

不過此並非唯一說法,若根據其他主義,說不定得出的答案會完全相反,例如高舉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者,通常會以「自由原則」與「不傷害他人原則」判別。根據此兩個原則,「愛上一個性愛娃娃」應該是可以被接受—因為 1. 這是個人的自由;2. 他並沒有因此而傷害他人。既然愛上一個性愛娃娃並不影響人,那行為則應是可被接受。

你呢?在看文的你,又覺得是否能接受?原因何在?

愛上一個性愛娃娃:從心理學談「控制」欲 這是一種「病態心理」嗎?

又或者很多人會為他的行為掛上「病態」字眼。但我們又試想想—為何我們會認為這是「病態」?每人都有自己嗜好,這不是「愛」嗎?為何玩Figure就無問題、玩性愛娃娃就有問題?

我估計固中原因有兩個。第一,因為當事人把娃娃「當成人」看待,並且投入了與「愛情」同等齊量的愛去愛「它」、這件「死物」仿如是「完美的愛的化身」。雖然我們都渴望愛,但一般人都未能接受這種「完全脫離現實」的愛。

第二,是因為當中「完全控制」的行為。「它」雖然什麼都不能做、但「它」的好處是「你可以完全控制它」。人的關係複雜在於其「不可控性」、因為我們無法控制他人想法與行動,所以大家都應該有與人相處受到傷害的經驗。與「它」互動卻不會受到傷害、即使「與它相愛」的感覺是虛幻、其實「它」並不愛你,但這也滿足人心深處「控制」的欲望。

但為逃避傷害而投身在虛幻之中,真的能解決現實問題嗎?現實就是如此殘忍,現實中與人相處就是會受到傷害。控制欲望強烈者亦是心理病態者的其中一個顯著特徵,所以言其「病態」又不能說是全無道理。

你呢?你又覺得這是一個「病態」行為嗎?原因何在?

男生傾盡的愛、反映的是社會的悲哀

不論你多麼不認同其行徑也好,我們也不能否認影片中男生是有多愛這個娃娃;我也欣賞受訪者能不理旁人眼光、我行我素的灑脫。但我覺得這樣的社會很悲哀—在社會中有誰能成為一個真實的陪伴者?香港那麼大,男生竟然找不到一個比性愛娃娃更好的陪伴者?我們的社會是要多冷酷才會這樣?

而現實中又有多少人,從來未如這個娃娃一樣,如此被尊重疼惜過。雖然我仍然尊重他的選擇,但我自己倒寧願花時間疼惜一個個真實的人、也不會把這種愛心傾流在一件死物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