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村姑工房聯繫古村鄰里,收獲不止藍染而在人情

村姑工房聯繫古村鄰里,收獲不止藍染而在人情

初來薄扶林村,不清楚目的地,筆者站在村口等師傅接應,頭上突然有水照頭淋下,恍如肥皂劇的情節。後來才明白村民都在屋村的天台種花,應該是有村民用水喉淋花誤中樓下來客。

師傅 Alice 原在香港一連鎖服裝品牌從事市場推廣八年,靜極思動冀自由自在開拓新路,2013 年她毅然辭職讀書。同年薄扶林村明愛社區中心委託她繪製社區地圖,邀請她入村參與導賞,她深受觸動。

01

過去她坐巴士經過,只會詫異「點解依度仲有咁多鐵皮屋」,以為裡頭的人生活艱苦。全賴導賞才明白寮屋的歷史留下薄扶林村。因為 1982 年訂立的寮屋管制,所有已登記的寮屋皆不准擴建,只准暫存,所以必須保留鐵皮屋的樣子。

然而鐵皮屋只是外殼,真正的內涵在裡面。她行經村內一塊田,村民正收割芥蘭,便對她說隨便拿,「我感覺到村民好開心好幸福。」

02

從此她頻繁入村,與村民交往超過一載,地圖方始完工。「我唔想畫完啱用就算,幅畫唔係商業交易,我想村民攞到地圖,有用之餘亦有歸屬感。」她如數家珍訴說地圖所繪點點滴滴,都盛載村民的思念回憶。「比如地圖中隻貓,佢真係定時定候出嚟曬太陽。」

現在村民俱視 Alice 為一份子。訪問之際,因為紮火龍而成為全村標誌的吳江乾師父便帶狗路過,與眾人閒話不綴。作為老一輩匠人,吳師父不諳案牘,曾在吳師父門下的 Alice 便代為宣傳

03

2016 年 Alice 開始接觸藍染,起初和大家一樣,是以玩樂的心態參與工作坊,但後來隨心拾隅瀏覽和服專著,看到服飾花紋百變,一度誤會是印刷染料,讀後才恍然是藍染中的紮染工藝。

已經出師的 Alice 絮絮解釋「青出於藍」的真義。原文的「青」意解「靛藍」;而「藍」則指「藍草」。

04

藍草原為綠色,但經粹煉而得的染料,會變成比天更亮、比海還深、藍中帶紅的「靛藍」。是故荀子《勸學篇》才會說「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取自藍草但所得的靛藍色比藍草更藍)。

「前人冇任何印刷科技,純粹用手都可以整到咁仔細嘅花紋。而且藍染可以防蟲殺菌,三千幾年流傳到而家都唔覺得 out,好值得鑽研同承傳。」

06

2018 年村內的主婦準備中秋晚會,找來設計出身的 Alice 幫忙布置,她見村內的主婦都喜愛手藝,遂將藍染引進薄扶林村,共有十名主婦加入,名為「村姑工房」。

Ann 隨老公嫁入薄扶林村,以村為家十年,兩個女兒成為村內的第四代。屋村貓狗相聞,孩子除了打機還可放養,玩泥玩水,與動物為伴,與昆蟲追逐,「佢地都鍾意喺村度跑嚟跑去。」是她們同學沒有的童年歲月。

07

「我發覺而家好多人嘅娛樂都係煲日劇韓劇,嚟嚟去去都係情情愛愛,唔係好吸引我。」適值限聚令較少出外,Ann 多留在家自學烘焙和縫紉,進而涉足藍染加入「村姑工房」。

美儀則是護村的義工。原來過去她在村內的明愛社區中心工作,與村民漸漸熟絡,也愛上這個地方,縱使轉工後仍念念不忘,繼續定時回來幫忙,「好似同佢地一齊生活。」

08

玲玲也是嫁來夫家的新娘。兩夫婦在中學結緣,由青梅竹馬到結為連理,自 85 年至今已三十多年。

初時她和外人一樣,以為這裡是窮鄉僻壤。「三十年前我未必敢話畀人聽住喺薄扶林村。後生嘅時候人望高處,希望自己上樓,唔好俾人睇低。」他們一家在 97 年樓價的高峰期置業,「搬左上樓先發覺原來唔係咁,有得比對先知原來我以前住嘅地方咁好。」五年後他們不忍舊居丟空,寧願回來廝守終老。

玲玲曾以為子女會貪新忘舊,但他們一樣縱曾離開也選擇回來租屋。不只因為屋租比較便宜,生活比較自在,家不閉戶、鄰里守望、音問互通,更是無可取代。

有時一家一早出去工作,鄰居會代為收衫掃地。「幫我地掃門口啲狗屎,我真係好感謝,覺得好親切。」但村內的老人陸續凋零,人情味亦隨之衰微,有賴他們留下守成待後。「輪到我地照顧番鄰居,喊鄰居收衫。」

09

阿如的際遇更加特別,她從附近的置富花園搬來此村。對於筆者這種大鄉里,置富花園就是「豪宅」的代名詞。原來十多年前丈夫不幸遭逢車禍療養,復遭經濟不景,「唯有搬落嚟,平租呀嘛。」

由山上豪宅搬到山下村屋,表面看來是一個失落故事,「初頭我唔識點樣返屋企。」沒有方向感的阿如初來報到,被鄉村的曲折小徑弄得糊塗,須要留神地上的指示才找到歸家的路。「而家適應左,依度空氣更好,我老公圍住成個天台種滿哂花,個人開心左好多。」

10

假如可以重新選擇,在置富花園和薄扶林村之間,阿如會否疑惑?「唔會返去囉。。。住喺大廈真係好悶架。」喜歡縫紉的阿如在「村姑工房」中找到伙伴,無論人在何方,都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疫症肆虐之初口罩短缺,老人家寧將口罩讓給子女而自己鬱悶在家。明愛社區中心便與「村姑工房」一起找布料製作布口罩。由設計式樣、縫製到藍染都是她們一手包辦,再將二百多個口罩贈予村內老人家。

11

社工阿 Kim 自 2007 年便駐紮社區中心為村民服務,13 年來不離不棄,未曾另投,是出於她的意願,「依度係好玩嘅。」

「外邊幾繁華都好,依度擁有出面冇嘅人情味,而且有獨特嘅中心!」村內中心是有過百年歷史的老屋,「工作好有意義,有好多得著同體會,一路做都冇諗過走。」

「喺村裡面長大嘅小朋友同出面好唔同:薄扶林村嘅小朋友會主動向人打招呼。依啲係由細到大嘅教養。」村民從不纏著她要求每事代勞,力之所及便會自行跟進。因為對村民而言,無論屋企乃至全村,都屬於「我」同「我地」。「依度嘅人有一種韌力,resilient power,係依度土生土長所生成。」

12

不同外頭大廈屋苑,村民沒有什麼物業管理,蛇蟲鼠蟻打風漏水一概自理,「佢地好自立。」村內擺放著一條公家竹鉤,專門用來通渠,但凡大雨水浸,村民都會自行取鉤疏浚淤塞,甚至有村民準備一旦暴雨而有山洪,會犧牲自己房子以保護毗鄰。全賴彼此襄助且自食其力,村民才能守住家園,風雨不墜。「好不可思議,喺依度先會搵到。」

阿 Kim 最敬佩村民傻傻的堅持,所以不妨「一齊傻落去」。

2020 年 3 月,牛奶公司申請為薄扶林員工宿舍建設行車路,高等法院判牛奶公司勝訴,可興建車路通過薄扶林村。
然而該宿舍早已丟空多年,村民都擔憂牛奶公司其實另有所圖:薄扶林村可謂全港最大一塊肥豬肉。先起好行車線等配套,製造既定事實,來日申請到改建,全港最貴的豪宅就會豎立在薄扶林村旁邊,到時薄扶林村亦難抵重建浪潮。

13

「我地希望更多人明白村民嘅意願,保留依條村,好多村民想留喺度繼續生活。你入到嚟村就會發現有第二個選擇。」
「有傳統嘅工藝,有歷史嘅建築,有綠色嘅環境,有自然嘅生活,村民相處得好好。要保留唔同嘅文化,香港先係一個有生命嘅地方。」

14

「村姑工房」讓村內一眾主婦能夠定期相聚,讓村民的羈絆得以延續下去。「用番我地嘅田地,用番天然嘅資源,去回報依條村。」再藉此將訊息傳播開去,這就是 Alice 不辭勞苦長久經營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