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何政府見死不救?——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十四)

為何政府見死不救?——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十四)

市民對政府無期望,但也不希望見到高官扮急市民所急,實際上空口講白話,有如用堪輿學家的口吻做時事評論。陳茂波兩日前上電台,幫餐飲業、零售業和酒店業把脈,「本地經濟正在谷底整固」,又趁機擦鞋,講中央怎樣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但市民最關心的,是即將殺到的失業狂潮,到底政府有何對策,怎樣幫到經濟環境最差的一群,並減慢第二差的那一批人跌落谷底的速度,陳茂波就毫不令人意外地無貨交。

難為陳茂波好意思引述國際貨幣基金會話政府措施要有針對性,明明政府一直就在浪費子彈。更諷刺的是,他否認保就業計劃前功盡廢,稱計劃為很多行業爭取喘息空間,思考如何與病毒共存。但事實證明,僱主有很多法律罅可以走,保就業最先是保僱主。那些袋了億億聲資助的大企業,在 「喘息」完之後,找到與病毒共存的方法就是裁員、裁員、裁員。政府變相用公帑助長肥上瘦下,國泰大裁員只是前奏。政府兩期「保就業」計劃動用超過800億,僅能拖慢失業率上升。又因為有硬性規定商鋪停業而無硬性規定減租,不少政府資助輾轉流入大業主手裡,員工得益有限,小商戶也不好過。政府折損了財政健康,日後抵禦經濟蕭條的能力大減,對一個貧富懸殊如此嚴重的地區來說,無疑在醞釀一場因民不聊生到極而致失控的社會危機。

不少人都指,政府早就應該推出失業救濟金。有評論員計算過,用「保就業」資助的800億,就可以支援失業人士近3年。但為何政府死也不肯這樣做呢?第一,很多收受保就業資助的僱主都有選票在手,林鄭政府當然先要救助自己政治上的盟友,為下屆再競逐特首之位鋪路。

第二,一直以來,在王于漸和雷鼎鳴等主流經濟學者兼政府顧問的講法中,擁有資金的商家,頭上是有一個光環,能善用本身的智慧和資本,創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相反,受薪階級是練精學懶的,只要政府提供多一點福利,她/他們便會偷懶,諗縮數。譬如五年前,雷在《「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利弊》一文中便大力質疑「低津計劃」會損害僱員工作的積極性。在他們的口中,工人都不喜歡返工,只要少一點誘因,便會辦事不力。政府高官一直也戴著這種有色眼鏡看最低工資、低津計劃或失業救濟金等政策,就算情況嚴峻,仍是信任資方,先把錢交給他們去做大個餅。

但事實證明,香港那些大商家、大財團除了囤地和炒賣特別叻外,對實體經濟的貢獻遠不如一群小本經營者和打工仔女,但尋租行為的好處就攞到盡。

2001年諾獎得主Joseph Stiglitz去年撰文《新自由主義的終結和歷史的重生》中,批評新自由主義者承諾只要工人接受較低薪酬,公民接受政府削減開支和重要項目的投入,最終會令經濟更快增長,使最貧困階層在內的人受惠。但事實證明,40年過去了,財富只是更加集中在少數上層手中。大家都發覺被騙。

Stiglitz口中宣揚新自由主義的人,放在香港的處境,自然是王于漸、雷鼎鳴等芝加哥學派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