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看這部電影可能觸犯刑事?——《夜香.鴛鴦.深水埗》

看這部電影可能觸犯刑事?——《夜香.鴛鴦.深水埗》

電影一開場的警告字句觸目驚心,香港人終於連看電影都有可能干犯刑事罪。不,我不是講任達華,指責用一部DV機(還在用DV)摧毀電影業的預告片。實實在在是《夜香.鴛鴦.深水埗》的警告標示,接著輪到藝發局聲稱立場與它們無關,它們只是支持藝術創作自由的矛盾聲明。

《夜香.鴛鴦.深水埗》由四部小品組成的迷李專輯,之間沒有直接關連,感覺像是導演籌謀大企劃之前的試驗。不過嘛,是誰決定了電影就要拍長篇?專門拍輕靈的小品不OK嗎?

偏題了。作品的次序鋪排十分合理。第一部講一個留守老人與漂泊女傭的故事,接續的玩具故事談兄弟情,第三部的尾升有點兒硬生生又情有可原地加入了抗爭畫面,最後一部則是紀錄片。

試圖不劇透太多,短事很短,取其精妙的人情味。導演自在地讓人與人的關係濃縮,恰到好處地提醒著觀眾和演員給予反應。我就快速地釋出一些情報,如果大家有興趣不妨也分享一些資訊交流交流吧。

《出城記》

出城記是講一個10歲自惠州來港的婆婆和來港十年的印傭姐姐一天的生活。雖然兩人有著離鄉別井的背景,二人的關係卻不是甚麼同病相鄰啦,《淪落人》啦的感覺。印傭姐姐逗貓一樣照顧著婆婆。婆婆也被逗得很開心。

導演用很強硬的手法,提醒觀眾,這裡要笑喔,轉折位來囉。放在別的作品我應該會大罵,這裡卻是有點,好吧,我知道你想讓我輕鬆無腦一點進入狀況,就⋯⋯可以給教育電視喔,嗯,讓人認識腦退化症呀,也不錯。

場地是找了天水圍站,下面通往鄧氏宗祠的外圍風水池塘的小徑,以及一些村屋。實際是哪條村看不出來。總之是個和深水埗完全沒有關係的地方。外傭姐姐帶婆婆搭小巴,是想要出元朗搭968?幸好她們沒有直接上西鐵,或者搭輕鐵直接去元朗。

飾演婆婆的May姐交足功課,每一段回憶都給出了一個不同的表情。考功夫喔!內容和心情都一樣。印傭姐姐亦配合得很妙,心境一轉,整個工作環境和氛圍都不同了。

玩具故事》

四個小品裡面最喜歡這一部。第一次看顧定軒的演出是在《藍天白雲》,當時覺得很好,因為他唔夠靚仔。吳肇軒那種是唯美風格,顧定軒感覺更像普通人,親切一些。與林耀聲的合作,十分自然。

這部戲是唯一有伏線的作品。埋得不深,卻真誠,寫實,貼地。

哥哥有了另一頭家,口中提及的,全是他的「新」家人。舊事舊物,不再重要,連回憶都覺得費神。弟弟心中還惦記著舊日情懷,當然,我無法猜知是他工作不順以後的轉變,抑或從來如此。

我相信弟弟是從來記掛著玩具店,不然,那隻粉紅色「無咁宅」但「好娘」的粉紅戰士,沒必要留住。哥哥也不是真的無情忘舊,要是忘舊,他不必和舊街坊打招呼,大可直行直過。

總之故事結局是哥哥重兄弟情的,拉了弟弟一把。之餘,我實在不明白,也想不通:

為甚麼他的車要停那麼遠?而且,他們走路好快喔!

《鴛鴦》

王宗堯講英文好舒服。嗯,胡思亂想了。

故事的結構和劇情讓我聯想到《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兩者的敘事有法有點相似,均是打亂時間線的模式。詳細大概要把兩者重看重讀重新比較才有辦法說清楚 — — 其實沒打算說清楚,有興趣請自行發掘。

這一男一女的太過曖昧,不太瀟脫,我覺得堅決一點的好。女方在進逼,男方穩守陣地。女方放飛自己,男方流浪、逃避。

男方的反應倒是符合一種舊派的港男風格,即使在原地也帶點飄泊感,飄來也飄去,倒不如遺下一點遺憾,遺憾能想像成遺憾美。別讓那不幸發生,算不算一種責任?

女方就大方一些吧,雖然也不確認,她試圖確認,最終也沒有確認。兩人的淡薄,讓人看得咬牙切齒,好想「一把車埋去」,似塊西多士,一刀切落去。

啊,好看的,就好看在這份含糊。就好看在,沒有結果。

《It’s not gonna be fun》

這套是紀錄片。

看到最後不期然與《地厚天高》掛勾,與寬鬆世代掛勾,與《麥田捕手》掛勾。如果上蒼體恤人間,多麼期望祂能實現我們的願望。現實是,實現願望的唯有靠我們自的親暱感。

觀眾們看到她居住的環境,她工作的環境,她接觸的文青和老外。她的貓,她的影片,她的浪漫,她的政治取態。

沒看到她和眾人的深水埗。或者,那已經是她和她的深水埗。有著西九龍中心,有著地鐵站的草根,她能講出很多社會問題、客觀數字。然而感覺不到她和街坊聊天,分享生活的畫面。

不是以此來批判她的選舉結果。客觀地說出自己的期待而已。如果新生代注定要活得和上一代不一樣,就讓他不一樣。爭吵,衝突是變革的經過,強行壓止,粉飾,假裝和諧,終究只是一場夢話。

生活感。零距離

查了一下網絡,《夜香.鴛鴦.深水埗》是去年各單元作品的舊稱,今日上映,名字已改。電影甚為可觀,很難得拍出了道地的真實感,導演多變的敘事駕輕就熟。又剛好切中了「腸粉團」、數碼龐克、大南街士紳化、懲罰祭等熱點。其實不靠這些,質素都足夠讓觀眾滿足離場。

生活一直是最困難的題材。生活每天每日地重複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大多數沒甚麼亮點,好像不值得大書特書,但偏偏又最能令觀眾抽離一點回看自己的形象。不能花巧,需要藏拙的技巧。不能離地,需要地墊式尋找牽引前行的動力。《夜香.鴛鴦.深水埗》輕輕巧巧地看了過去。

略有微言是,作品轉換時的片名扉頁(sor,唔知個啲叫乜),與作品內更換章節的標題頁,太過相似。顏色的調子差不多,只有字體不同,好幾次以為要換畫,竟然還在同一部作品裡,花了一點時間才適應。

作者medium
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