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十月份關於香港動物的兩件事

十月份關於香港動物的兩件事

今年10月26日凌晨,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時刻。約300名香港人響應網上的呼籲從各區徹夜趕入元朗大江埔村,當中多有互不相識的,卻能在臨時揍合的情況下安排好鐵籠、狗帶、車輛等工具,攜手協力的把受當地山火波及的180條有情生命拯救出來。香港人時有不少缺點,但在是非黑白面前從不含糊,一方有難、百方支援的事常有發生,而今次願意通宵達旦地站出來,為的是去守護一群與之毫無瓜葛的「非我族類」,當中老弱殘兵者眾,要搬動起來絕非易事。180隻貓狗最終成功被救脫險,原因就是那300名香港人甘冒辛勞危險而敢於付出的一股傻勁和善心!如果套用一句名言「有怎样的人民,就有怎样的政府」,看來這個地方的人是值得擁有一個敢於有為的政府。

相隔3天(10月29日),看見新聞一則,內容關於在打鼓嶺坪輋路的一所由動物義工成立的動物收容中心,由於被規劃署指涉嫌違例發展,正面臨被關閉的危機,屆時以此為家作遮風擋雨的200隻貓狗,將很大機會被交予漁護署作人道毀滅。細看之下,原來當局所謂的「違例發展」是指收容中心內予興建貓狗生活設施的水泥地不符該地段的農地用途,需要將之剷起並重新種植草被。其實先前義工們已在資金緊絀的情況下湊出了10多萬元用作改動工程,希望能滿足規劃署的要求,無奈一番苦心努力卻換來當局的一張法庭傳票,不單需要把水泥地的範圍進一步收窄,更要求繳付20萬元的罰款。消息傳出後,在不到20小時內,已收到大批市民的熱心捐助而籌得所需費用,令一眾義工感動不已。

短短的3、4日間發生的兩件事,充分感受到有情民眾和冷漠官衙的强烈對比。流浪動物的出現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現象,人類把自身建設的成本轉嫁在無辜的動物身上,如何能夠合乎公義地去處理便正好反映出一個地方民眾的文明水平及政府的施政理念。

舉不同國家地區的政策作參考,德國政府嚴格管制買賣貓狗,大力提倡領養,並執行「零安樂死」條例,人道毀滅只適用於因病危無法治癒的動物,據說全國所有狗隻都是有家可歸的;土耳其的《動物保護法》訂明了地方政府必須負起保護、餵食、醫療流浪動物的責任,各大小城市中流浪動物收容所、復健中心、醫療巴士等一應俱全;鄰近地區台灣自2017年開始實施零撲殺政策,並通過誘捕、絕育、注射疫苗、放回原地(Trap-Neuter-Vaccinate-Return(TNVR))開展源頭管理及流浪犬族群控制,不再讓動物收容所淪為死囚刑房。

以上各地方盡管在文化、風俗、地域上不盡相同,但都能根據自身的條件去負起人類對其他生命應有的責任,推行的效果或有所差別,但總能予人感受到一個充滿願景的政府是如何有為施政。香港作為一個高密度的城市,流浪動物猶如身處夾縫中的弱勢社群,偶爾會因找尋生存空間而與人類發生齟齬。如果我們的城市只懂得發展就是絕對的硬道理,無視其他生命因而所受的苦痛,那麼還怎可能去做好對下一代的德育工作。

在這事上,無論從政策思維、法律制定、資源調配等種種公共行政的角度去看,特區政府的一貫取態就是因循守舊,以僵化、官僚、不作為的方針將解決問題的責任卸向民間的志願組織及廣大民眾。香港是一個富裕的國際大都會,特區政府在管治上可動用的資源甚至優於全球不少國家,但若繼續擁抱官僚主義,執行政策流於程序、徒具形式、不恤民情,那只會繼續與民心背道而馳,高官所提出的以「新思維、找出路」更只會流於空談妄想。

本文原刊於立場新聞 / 讀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