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Seaspiracy》:「官商環團黑」提倡走塑是一場污濁的勾結

《Seaspiracy》:「官商環團黑」提倡走塑是一場污濁的勾結

「保育海洋,罷用膠飲管」的口號,大家也不陌生。然而,Netflix最新上映的紀錄片《Seaspiracy》,卻試圖告訴大家——它不是一句口號,它是一個陰謀,背後由政府、NGO、企業聯同欺騙公眾。

一些貼上Dolphin Safe標籤的魚罐頭,原來捕魚過程中都殺害海豚;環保團體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提倡減少塑膠使用,卻對於海洋中的塑膠有46%是魚網的事實,不聞不問,尷尬地說「那不是我的範疇。我們有很多其他活動……」摸不著頭腦嗎?跟《Seaspiracy》記者Ali Tabrizi調查一下該機構的資金來源,自然明白一切。

官商授受的共謀漩渦

《Seaspiracy》與其他保育紀錄片不同,它的焦點並不集中於市民如何不環保、導致海洋生態如何受苦,而是放大並近看政府、NGO、企業的罪行。

電影開首,議題由一個外行人的角度引入——我們的海洋被塑膠破壞,海龜被膠飲管插鼻、沙灘佈滿垃圾等,正如一般環保團體所教育我們的事實。然而,記者Ali Tabrizi嘗試告訴我們,這不是普通市民可以解決的:「我曾經到沙灘做義工撿垃圾,但起到的作用根本微乎其微。」

他將矛頭指向更闊的議題,例如日本政府對捕鯨視之不見、海豚被捉去主題樂園痛苦地表演、亞洲市場嗜食魚翅、認可環保罐頭的團體零監察、以及各地政府逃避處理「誤捕」......在鏡頭的狙擊下,《Seaspiracy》擴闊維度至全球:法國、丹麥、日本、泰國等全部都有份,無一例外。

將保育議題簡單化成「少用膠飲管」,不過是掩飾更深重的罪孽。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000隻海龜被塑膠殺害,但單計美國,一年就有250,000隻海龜因「誤捕」而死,叫別人少用膠飲管只是將焦點模糊化,讓捕魚商可以繼續從魚生買賣中獲取暴利。

當然,海洋生態破壞我們都責無旁貸,但誰有較大責任、或誰介入較能改善情況,則是下一條要討論的問題。

殘暴與偽善 人權問題「海底化」

「如果他們不喜歡你,他們可以就這樣將那些人(記者、執法者、勞工)扔進大海裡,解決問題。」因為大海是近離人類活動、沒有閉路電視、深處是看不見的,所以他們可以在海中任意妄為。

《Seaspiracy》特別集中揭露泰國的海上勞工情況:「我一上了船,船長就變了第二個人似的,經常打我們,又用熱水淋我們。」自此,船隻變成完密的囚牢,勞工一上船就是十年,不斷勞役。假如工作表現不好,就會被人扔到大海浸死,他們常在海域上看到一具具人屍漂浮,都是非自願的海上勞工。

另外,《Seaspiracy》也抨擊先進國家利用科技,駛大船進非洲海域捕魚,一次就捕得成千上萬的魚,掏空海洋,划艇捕魚的原居民每次只能撈起幾條,加劇他們的糧食短缺及飢餓問題。《Seaspiracy》直斥已發展國家偽善,又指不少索馬利亞海盜是漁民起家,因為生計問題才被迫做海盜。

感知荒謬的能力

這套紀錄片其中一個特點,是記者Ali Tabrizi的敍述旁白——他看到震驚的場面會掩口哭泣、面對無賴的受訪者會在事後斥其荒謬。與傳統紀實錄像電影中掙脫出來走另外路徑。他的反應有時比較刻意,而且有意識地挑動觀眾情緒。

然而,他的做法未嘗不是一個好嘗試。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環保意識,幾乎陷入了一種麻木狀態,如前蘇聯領導人史太林曾說過:「一個死亡是悲劇,一百萬個死亡是數據」(One death is a tragedy, a million deaths is a statistic.)聽過太多魚類死亡、物種瀕危的數字,久而久之它們變成「常態」,促成我們麻木。我們人類冷血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令年輕記者Ali Tabrizi不得不以這樣的旁述重啟觀眾的官能體驗。

要批評《Seaspiracy》的有很多,最基本的拍攝元素來講,有些片段out of focus、手震、剪接太快讓觀眾未能看清楚。這些雖然基本,不過都是可原諒的。根據Seaspiracy網站的「CAST & CREW」頁面,全個攝影及製作團隊就只有三人:Ali Tabrizi、Lucy Tabrizi和Kip Andersen。在缺乏人手和資源的困境下,有些微瑕疵也可接受。甚至反而造成了一種很raw的質感,處處充滿熱情,一看幾乎就知道是「年輕人拍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