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給傳媒做大戲──市建局中環嘉咸街、結志街和卑利街重建計劃

2月27日年初九,全港各大報章大篇幅報導市建局的「上環嘉咸街重建計劃」。嘉咸街上接荷李活道士丹頓街,下達皇后大道中;右鄰中環半山行人電梯經過的閣麟街些利街,左鄰則是同將面對重建的卑利街。這一帶明明是中環,在市建局宣佈重建計劃的同時,卻變成了上環。

根據市建局的新聞公佈,重建範圍包括卑利街、嘉咸街、結志街、威靈頓街、閣麟街、吉士笠街、士他花利街及乾秀里的重建項目,是前土發公司於1998年宣佈的25個項目之一。市建局聲稱,市建局在2005及2006年進行了多次公眾諮詢後,根據社區的需要,以「重塑當地的老區風貌」為設計主題,並以改善該區環境的目的設計重建該區。

市建局的新聞稿又透露,項目的總綱發展藍圖已於今年1月底提交城規會考慮。但市建局和各大傳媒都沒有告訴和提醒市民,該份總綱發展藍圖的「公眾諮詢期」在市建局向傳媒和公眾公佈後的第二天(即2月27日)便結束

城規會從不認真對待公眾諮詢已經眾所週知。每次有人向城規會提交任何改變土地用途的申請,它都只是在有關地區悄悄張貼幾張毫不起眼的公告,然後是不足一個月的公眾諮詢期,沒有登報、沒有民意調查,更不要說攪甚麼公眾論壇或人民規劃了。今次也一樣。

城規會可惡,市建局更可惡。當局在1998年已公佈會重建該區,但偏偏選擇在一個所有人都忙於大掃除、辦年貨和回鄉探親的節日前,向城規會遞交最重要的「總綱發展藍圖」,然後在城規會諮詢期完結前一天才向傳媒公佈。市建局無意諮詢市民對「總綱發展藍圖」的意見的用意昭然若揭。

據曾經翻閱過該份「總綱發展藍圖」的區內人士表示,「總綱發展藍圖」厚達數百頁,市民如果細心閱讀,會發現重建後的嘉咸街街市會消失,代之而起的將是:

  • 兩座高層住宅樓宇;
  • 一間酒店;
  • 一座商業大廈;
  • 沿著新建大廈建造的一條行人通道;和
  • 一個容納38個私家車位和25個貨車上落區的地下停車場。

至於市建局宣傳的「老店街」上,大概會有幾家西港城內那樣的「老店」,然後就是商場和超級市場。當然,跟市建局向傳媒公佈重建計劃時所用的公關伎倆一樣,「總綱發展藍圖」以現時最潮的文化保育為包裝,將重建計劃說成是一個重點是保育該區文化的保育計劃,但卻連一個對該區文物有何影響的評估研究也沒有做過。

區內歷史文物前景堪虞
市建局在它的申請書中承認中環嘉咸街、結志街和卑利街一帶是香港市區中最早有人聚居的地區之一,人們在這帶聚居的歷史可上溯至1840年。從一開始這裡已是一個市集和貿易中心。除此之外,市建局並未有提到這帶的其他歷史特色。一些關心區內文物的人士指出:
一,這帶的馬路和行人路(包括用花崗石造的梯級和鋪路用的大石)可以上溯至1900年代甚至更早。另外,跟半山行人電梯平行的閣麟街近威靈頓街那裡有一個以前的建築物的地基,年代多久遠沒有人知,但市建局似乎無意邀請任何專家就這古老建築進行勘察。
二,市建局的申請中提及會保留有80年歷史,位於鴨巴甸街和威靈頓街交界的永和號雜貨店的外牆。但關注區內文物的人士問:為甚麼只保留永和號的外牆而不完整地保留永和號這老店?市建局提出的重建計劃包括一座商業大廈和一家酒店,而這兩座新建築的出入口正正在永和號旁。一座古老建築根本不可能承受每日數以百計的汽車出入帶來的廢氣。這是否不保育永和號的主要原因呢?
三,市建局行政總監林中麟曾向傳媒表示,除了保留永和號建築外牆,還會保留永和號所在的嘉咸街三幢戰前舊樓(嘉咸街26A至C),並計劃將嘉咸街打造成一條「老店街」。但有人對市建局保育文物的能力表示懷疑。市建局在灣仔莊士敦道的一個重建區內保留了四座相連的店舖建築,但卻將建築外牆的招牌廣告全部抺去,建築內的所有物品也清理得一乾二淨。其中一座外牆原本留有一家當舖的石屎商號,一家雀仔店也在外牆留下了標誌,但在重建後都給清除了。換句話說,標誌這些建築原來社會功能的記號和裝飾都沒有了,餘下的只是建築的外殼。

關心區內文物的人士認為,市建局的重建工程對中環一帶的重要歷史文物肯定會有影響,但兩個相關的政府機構——古物古蹟委員會和古物古蹟辦事處——都不置一詞,市建局看來也無意主動徵求它們的意見。

市區最古老街市遲早讓路
嘉咸街和卑利街市是香港市區最古老的市集,而自從中環街市於2003年3月全面關閉後,中環只剩下這個街市。街市主要售賣蔬菜、生果、鮮花、鮮魚和肉類等,也有賣毛巾和其他雜貨的。中上環和半山區的居民很多都喜歡在這裡買菜,遊客也愛在這街市留連。曾細閱市建局提交給城規會的「總綱發展藍圖」的區內人士表示,市建局對這街市是否應該保留態度瞹眜

第一,市建局在它的申請書中表明會跟其他政府部門合作,清理附近街道的「小販」,但其中一些街道其實不在重建區內。從市建局一向的態度,除了在它指定的一些位置外,肯定不會容許重建區內有小販。而為了確保重建區對發展商的吸引力,市建局也會不惜利誘附近的小販放棄他們合法的擺賣攤檔。

第二,市建局在申請書中聲稱街市衛生狀況不佳,但沒有人知道市建局此說有甚麼根據。但據報章報導,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在2月2日(即市建局向城規會提交申請後不久),到了中西區的街市巡視。《星島日報》報導,周一嶽那天「沿卑利街、嘉咸街及士丹利街一帶而行,聽取食環署人員講解管理持牌固定攤位和大排檔,以及處理區內環境衛生問題的工作。」在結束區訪前,周一嶽還特別會見了一些區議員,「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區內衛生、福利、食物和環境衛生服務交換意見。」有趣的是,區訪期間,衛食局長還去了孫中山紀念館參觀博物館內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聽取博物館人員的介紹,「加深了解孫中山先生與香港的密切關係。」

對於嘉咸街街市及附近小販攤檔的前景,區內人士都感到很憂慮。他們認為,也許會有幾個攤檔得以保留作為裝飾,但像現在那樣一個充滿生機的街市勢將消失。他們指出,市建局在一個如此繁盛的露天濕貨街市旁進行大型建設,最大可能當然是令街市消失,而負責管理街市的食環署卻不置一詞。對如何安置街市原來的攤檔令他們可以繼續營生,和如何確保中環仍有街市這類設施等迫切問題,市建局和食環署都似乎沒有放在心上。

市建局的重點地產項目:豪宅、酒店、商業大廈
市建局在城規會諮詢期完結後的2月26日(年初八),才向傳媒公佈是項重建計劃,而且新聞公報只一味強調如何保留該區特色和改善區內環境,對重建區內重點地產項目隻字不提。在市建局的宣傳下,2月27日所有報章的標題都是「市建局38億打造上環老店街」,除此之外就是報導即將被迫遷的業主如何獅子開大口,要求每呎一萬元的賠償。讀者如果上網搜尋,只有在涉及地產財經的網頁上,才會發現原來重建計劃還包括多個地產項目。對市建局在重建區內規劃的這幾個重點地產項目,區內人士只有一個反應:BAD planning !劣質規劃!

他們指出,該區街道狹窄,只有鴨巴甸街、結志街和威靈頓街能讓車輛行走,區內行人和車輛都很擠擁,再在這區建豪宅、酒店、商業大廈,只會令區內交通擠塞和人車爭路的情況更為嚴重。市建局在申請書中聲稱,重建後嘉咸街和卑利街將會成為主要是行人使用的街道,但其實嘉咸街和卑利街現在就主要是行人使用的!重建後區內汽車流量肯定會增加,市建局的申請書中也承認這一點,但卻強稱多樹立幾盞交通燈便能解決交通擠塞問題!

除了令交通更擠塞外,市建局的地產項目還會令區內環境進一步惡化,四座高樓大廈勢將阻檔區內的陽光和空氣流通,形成峽谷效應

另外,市建局申請書中還提及在現時街市所在的地方發展一些零售區。這大概就是報章上所講的「老店街」。其實該區現時有各式店舖,零售活動非常活躍。如果市建局通過傳媒向公眾宣傳的「老店街」就是申請書中提及的新零售區,很明顯,市建局是準備以有名無實的「老店」取代現時區內的真正老店。

事實上,很多在嘉咸街營生的老店都憂慮重建後租金上升,他們將難以繼續經營。根據《新報》報導,林中麟向傳媒表示老店永和號「店主夫婦已經年邁,曾表示難再經營」,但《新報》和《世界日報》均報導,永和號店東關先生不是因為年紀老邁而感到難以經營下去,而是擔憂租金昂貴「捱唔住」。由此可見,「老店街」其實是市建局應付市民要求保留舊區特色和保育文物的幌子。重建後,百年老店除非是由大財團經營,否則都不得不向新店讓路。

騙人的社區設施
市建局在其新聞公報中表示,重建區內會「闢設一個全新而寬闊的公共休憩空間,連貫起3個地盤的中心帶,同時提供一條東西向的行人走廊以貫通閣麟街以及3個地盤,穿越嘉咸街和卑利街,接連至士他花利街及結志街,並再伸延至中山史蹟徑…。」

區內人士認為,這區的確需要更多開放的空間,但市建局計劃中的行人走廊兩旁就是高樓大廈,而大廈之間很可能會建造橫跨行人走廊的天橋,結果是走廊只會作為一條行人通道,而不會是一個休憩空間。事實上,市建局已預見到這結局;市建局在給城規會的申請中已表明,不會在這些空間內提供座位。

市建局的計劃中還有一座多用途會堂。市建局在申請書中說離這區最近的多用途會堂在西營盤,但這資料是錯的,因為上環文娛中心就在附近。區內人士認為市建局要建一座多用途會堂,唯一目的是要讓重建計劃看來對區內居民有益,但他們認為該區需要的不是一座會堂,而是更多市民可以自由享用的空間。

作為櫥窗裝飾的公眾諮詢
為了證明它的計劃得到市民支持,市建局提交城規會包含「總綱發展藍圖」的申請書花了很多頁介紹一個聚焦小組的會議。會議雖然有58人出席(其中包括部份中西區區議員),但只舉辦了一次,為時只有一個半小時。區內人士指出,市建局遞交城規會的「總綱發展藍圖」詳述了計劃細節。這些計劃過去從未公開發表,當然也從沒有就具體計劃和有關細節詳細諮詢市民,包括出席上述聚焦小組的58位人士。

如前所述,「總綱發展藍圖」唯一的公眾諮詢是城規會根據法例規定,張貼在該區的有關市建局申請的公告,而公告上沒有任何幫助公眾理解市建局申請的文字或圖解。數百頁的「總綱發展藍圖」只放在城規會位於北角和觀塘的辦事處,在城規會的辦公時間內供市民翻閱。儘管如此,在47份市民的意見書中。仍有多份(16份)是對「總綱發展藍圖」提出反對意見的。

居住在區內的人士指出,嘉咸街、結志街和卑利街一帶的重建不只是涉及一幅土地。這一帶街道具有獨特的文化、歷史以致旅遊特色。使用這些街道的人包括在這裡工作的上班族、在這裡買菜的家庭主婦和外傭、來這裡的菜館吃飯的人,還有外來的訪客等等。究竟市民想要怎樣的市區重建呢?城規會的諮詢已經結束,而市建局則繼續以公關伎倆來玩弄市民和傳媒,在它的新聞公報中聲稱「繼續公眾諮詢」,但當市民向市建局提出將「總綱發展藍圖」的諮詢期延長時,市建局的人員只一味說「不可能」。只可惜香港的新聞媒體比誰都易上當,市民便只能站在一旁看市建局繼續給傳媒做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