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學生報﹕新書院號外

中大學生報﹕新書院號外

校方在二月初發表的十年策略發展計劃中,已透露消息將會籌辦中大的第五所書院。直至上週,新書院研究小組發表了在去年十二月進行考察的報告。在報告中,研究小組對新書院作出若干的建議。而校方將於今天(廿八日)舉行記者會,對外公佈興建新書院事宜。

在這份號外中,我們簡短地覆述了研究小組的報告,希望同學能扼要地理解校方對新書院的藍圖。同時間,我們亦對報告有所質疑--難道將外國大學的書院制硬生生地套在中大身上,就是合適嗎?收集同學意見,就只是用作裝飾的門面功夫嗎?為此,除編輯的文章外,我們還刊登另外三名同學的意見。

學生報將會跟進有關新書院的消息,我們冀望同學能踴躍發表,將意見電郵給我們,我們會在接著的出版刊登。

規範與限制:
.政府並不會資助中大成立新書院,故中大需對外籌款。而中大亦沒有足夠土地成立一所規模如現有書院的新書院。

有關新書院的建議:
.新書院的學生較現有書院的少,約300-600人,所有學生必宿,並須參加書院的膳食計畫,在書院的飯堂進膳。(1)
.新書院有少量研究生成員,他們可協助提供本科生輔導服務。
.中大的書院制和校園生活,將會因為新書院與現有書院並存而多元化。不過,新書院與現有書院不同亦會引起問題。(2)
.新書院應有其使命及願景,以作為發展的導向和本位的重心。不過新書院的性格不可能預先設定。(3)
.新書院應設立其捐贈基金,籌募款項,用以改善設施,提供學生資助,聘請書院導師、訪問學人和駐院專家。大量的資助可盡量避免增加收費,以及吸引最好的學生及教職員。(4)
.新書院應以小組教學形式推行通識教育。
.新書院應邀請資深學者出任院務委員,提供跨學科的思想交流。院長應出任提名委員會主席。
.新書院的院長應於書院裡居住,院長住所內的公共地方可以開放作為書院活動的場所,招待及宴請書院成員,以及供學生和院務委員作聯誼之用。
.由學生制定及執行新書院的誠信規章,即書院生活的指引/規則。(5)
.新書院應收取書院費,資助學生舉辦活動。學生參加書院活動時也無須額外付款。(6)
.學生可申請助學金以繳付書院費,宿費及膳食計畫之費用。(7)
.新書院飯堂應附設廂房,供書院院務委員和學生舉行私人宴會或晚餐講座之用。
.只有少量室內體育設施,大部分體育設施由大學中央提供。

1. 校方有何理據限制學生的食宿選擇?必宿和膳食計畫是否必然能提高書院凝聚力?
2. 既然校方認為書院的不同會引起問題,校方可否進一步釐清那些問題是甚麼(如不公平、分化)?又有何解決方法?
3. 既然書院的使命和願景如此重要,為何校方一直沒有討論其實質內容?
4. 根據以往經驗,捐贈基金收入普遍受書院的歷史、名氣及校友支持影響,新書院在以上範疇皆欠缺,實在難以籌集捐款。另外,捐款收入實不穩定,這是否意味著同學要蒙受因捐款減少而收費增加的風險?
5. 由學生制定及執行的規章對學生本身有多大制約力?校規和誠信規章的關係是甚麼?
6. 書院活動是否強制參加?如果活動非強制性,不參加活動者可否取回有關費用?
7.請問校方可否告知申請助學金會考慮什麼因素?(如學業成績、家庭收入等)

一些意見

從早前發佈的《六所美國和英國大學/學院的書院教育考察報告》中,同學可以看到新書院研究小組所訪問過的六所世界知名大學內書院的運作模式。研究小組經考察各書院運作模式後,作出了歸納,並以此為藍圖,寫成了一系列有關成立新書院(不排除以後會有多於一間)的建議。看過之後,不知同學是會為中大將有倒模式知名大學書院而額首稱慶,還是會質疑報告內各項建議的可行性?

口號與理念

新書院研究小組考察報告的〈常見問題〉中提到,新書院最重要是切合中大的文化和教育理念,然而,我們未見校方對此有深入的論述。例如校方高舉的中大文化、中大教育理念等,都是模糊而沒有確實內容,但校方又未詳加解釋。在報告內,就新書院的建議及發展,研究小組並沒有具體地就新書院如何融入中大,如何體現中大教育理念深入討論,以致這個偉大的想像最後淪為「鏗鏘」的口號。

從報告中,研究小組舉出很多外國書院的操作模式,例如全民住宿和強制學生與教職員聚餐等,作為支持建議的參考。但在引入外國的書院模式前,我們必須了解外國書院精神和香港學生生活文化的差異。從這份建議看到的,只是很多外國書院的硬件配套,這暗示了校方認為只有硬件便已足夠的取態。報告對於那些硬件背後深層的文化價值、書院傳統、大學文化與書院文化的交融,完全沒有說明及加以分析。難道有了這些形式上的相同,我們就能建構出同等成功的書院文化?我們只抄襲了別人的形式,卻忽視其歷史文化背景。沒有了這些支撐,我們如何預期同學建構對書院的身份認同,進而建立對新書院的歸屬感?可惜,整個報告的邏輯思維就是如此單一:只要全民住宿和一定的聚餐數量,便能營造親密氣氛,建立成功的書院。

依樣葫蘆的新書院

所謂的書院精神,是一點一滴經年累月而成的,不是將外國院校的一些傳統習俗政策原封不動的抄過來就可以塑造出來。研究小組也不只一次強調「學生是書院的核心組成部份」,新書院從零開始,它的成長有賴學生的積極參與,尤其是在校政方面的參與。雖然校方大力鼓勵同學參與校政,但觀乎過往的經驗,學生的意見卻往往受到忽視。

就看這一個考察小組,成員中就只有一位崇基本科生為學生代表。這位學生代表是如何選出來的呢?沒有選舉,沒有諮詢,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位代表如何產生──甚至是在報告發表以後,我們才知道她的存在。這樣的一個代表,真的能表達廣大中大學生的意見嗎?從一開始,這個新書院的宏大計劃,就已經沒有透明度可言,校方也一直將學生置於被知會的位置。我們不禁懷疑,新書院要是真有成立的一天,學生參與的成份有多少?學生的意見會有多被重視呢?藉學生參與而營造的書院精神,恐怕只會成為鏡花水月的幻象吧。

**********

中大新書院感受
文:邦(社會四)

中大的書院制經過四十多年的變化,不論書院的職權或是同學對書院的理解,也不可以從縱向的歷史發展去比較哪個時期的書院制才是永恆的、完美的。但我認為,不管書院制如何改變,最終的歸向也應是為同學數年的大學生活提供最大的自我發展空間。新書院的設施能否為同學的個人成長提供幫助?現階段誰也說不上,但單論新書院的籌組過程,就可見出大學對學生教育的矛盾性:一方面要求同學有獨立思考,一方面卻不鼓勵同學表達意見。

新書院成立的討論,出現也不出半年(正式來說是由去年十月中大教務會會議開始,校方推出了十年計劃,當中提及新書院的建議。),正當同學為了回應中大發展而提出了不同意見的時候,校方卻冷不防的成立了一個有關新書院的工作小組,美其名希望收集同學意見,但在這個既不民主(工作小組中雖有學生代表,但產生的過程卻是絕對的不透明)又不開放資訊的情況下,同學根本不可能在掌握資訊的情況下與校方作理性的討論。最終同學與校方的討論也只有變為各自表述(因為不知道校方現有的資源,無法在其中提出具體建議或反建議),與校方的計劃完全搭不上咀(這是否就是校方常說的同學意見只有破壞沒有建設?)。大部份同學也因此難於表達意見,新書院只有成為校方意志下的產物。

鼓勵同學多作思考,提出意見,不正是大學時常提倡,希望同學擁有的獨立、批判思維嗎?我想這比起一些華麗但不知道是否有用的設施更能有效的培育同學的思考能力吧!但校方在不同的校園發展中,表現出的卻是不信任同學,只把同學視為一群不懂反思,只懂接受的人,會盲目認受校方一切建議卻不會認真思考同學真正所需的人!這樣的校園,根本不能產生真正的大學生,中大只是不斷的破壞……破壞同學的成長,這比任何破壞也來得恐佈、徹底!

**********

哈佛考察之夢
文:逆告白

我有一個夢想……

我的夢想十分簡單,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前往國際學術之都哈佛大學朝聖一番。可惜我的家境不怎麼富有,連讀大學也是要靠grant loan度日,更遑論出國遊學。

但是,自從得知中大成立了新書院工作小組,並出訪了英美六間著名大學,考察長達十二天,我的夢想頓時出現了一絲曙光。

新書院的工作小組是以副校長廖柏偉、逸夫書院院長程伯中、藝術學系蘇芳淑及一名崇基書院的學生所組成。記得二月十七日的UC Assembly時,廖柏偉副校長被同學問及該名崇基學生是如何選出、有何代表性,以及為什麼不公開邀請學生代表。廖副校長的回答是:「該名學生是被委任」、「工作小組是完全獨立的,並不代表中大校方和學生,故亦不需公開邀請和具代表性」,並一再強調工作小組是不存在著任何代表性。

聽見這些說話,我頓時興奮起來。這個毫無代表性的組織,也能穿梭英美兩國的大學共達12天。不知他們的旅費是如何獲得的呢?想必他們不會是自掏荷包數萬元,而是得到校方的資助吧。既然那些不代表校方和學生的人,亦能夠挪用屬於大學和同學們的資源,這絕對是我實踐夢想的良機!

想了又想,看來我真的要儘快向校方申請資助出國考察著名大學書院制了。雖然我也不代表任何同學、毫無代表性可言,但我畢竟也算是為了成立新書院而盡一分力啊。想必公正偉大的校方一定會一視同仁、不會雙重標準吧。他們接納我的申請便好了,在出國考察、哈佛朝聖之餘,還能順道觀光購物,那該多好。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那些麻煩的學生會、學生組織。他們以什麼要求校方尊重同學的意見、反對私相授受、反對利益輸送等各種理由來對新書院工作小組作出批評。請他們停止無謂的爭論吧,他們既違反了中大校方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又阻著別人實現自己的夢想,真是累人累物、不知所謂。

**********

淺評建院方略
林子斌 新化學三

近日的新書院研究報告突然冒出,而各個書院的週會也在未有任何知會下增加了一個時間短得可憐的咨詢環節。校方在官方電郵中多次強調諮詢的重要性和聲稱會有若干次諮詢等等,而且說在此之前已詳述有關新書院事宜,這些失實的報導實在令筆者覺得可笑和憤怒。

筆者首先要指出在《十年策略計劃》推出的時候,校方曾提及發展新書院的建議,而一些同學和筆者作為學生代表也曾經就這份連校方亦覺得「扼要」的計劃書內容表達意見。當時校方指發展新書院仍然是一個長期目標,短期內還沒有初步構想或藍圖,可是事隔不到半年,新書院的研究報告就出來了,有關報告的質素會於下文繼續評論,而單單看小組組成和工作過程已甚為詭異。校方指小組由一名副校長、一名院長、一名教授、一名校友和一名學生組成,但有關人選事前經已內定委任,就連學生代表亦不是選出來的,甚至委任後和出外考察後也沒有知會學生組織。校方指小組成員包含了四書院,可是這種湊合有沒有提昇小組的認受性呢?既然校方有心思要包羅書院人士的意見,那又為何無考慮各成員是否真正代表他們所屬的群體呢?及後校方辯解小組只代表小組成員的意見,意圖避開騎劫群眾意見的批評,但筆者認為這是欲蓋彌彰。他們表達了只代表他們的意見,可是卻有權力並多次運用週會和官方通訊等渠道去宣傳他們的論述,話說回來,那是代表小組的個別意見還是官方方案呢?各位讀者不難分辨,也該明白大家其實都被蒙在鼓裡。在過去一次的聯合書院週會之中,在座同學只有少於十分鐘的發問時間,事實上亦只給了三位聯合書院的同學提出問題,大家的個別意見又為何會得此「優待」呢?校方的說法實在令人質疑。

筆者認為新書院研究小組報告分析片面,甚至缺乏對中大書院制歷史的基本認識。第一,筆者同意書院的人數應該降低,但對300-600人這個擬書院規模就十分保留,觀乎報告所援引的例子,海外大學的書院平均有六百名學生,而成員書院數目會較多,但是中大所能拓展的地方相信不足以應付多間書院落成,小組建議這種密度顯然是沒有考慮用地和環境情況。另一方面,現在四所成員書院各約有二千五百人,如果書院制改革真的要落實執行,現在四間書院的規模必會縮減至較低人數(downscale),而若按照報告上的規模,人數變化是相當龐大的,勢必嚴重影響現有書院的資源分配,概言之,現有書院的發展很可能被犧牲。

第二,小組援引多間英美大學的書院制為參考例子,但筆者質疑為何倫敦大學不是在例子之列。在中文大學成立初期,當時有關大學發展的文獻也會用倫敦大學為參考例子。倫敦大學是有二十所書院組成,所行的也是書院聯邦制,與中大的書院制有很多共通之處,小組沒有用作參考是無心之失還是別有用心呢?筆者聆聽校方的簡報會,比較了各種書院制的特點,報告有提及仿傚設施和收取院費制度,可是對於書院行政的改革卻缺乏討論,例如書院是否有獨立治權(self-governing)、介入教學和設計課程等。如果校方聲稱對於書院制的改革持開放態度的話,縱然現在是中央集權,也可以探討聯邦制(confederation of colleges)的優勢,為未來的書院制提供更多可能性。

第三,新書院的辦學理念在報告中輕描淡寫,只是說理念不能在書院雛形先決,要靠未來書院各成員的努力才能顯現和繁盛起來。筆者認為此說法避重就輕,成立書院需要經費支持,其本身的辦學理念是吸引籌款的關鍵,所以校方更應就理念的闡述多下功夫,而且最初合併的三間書院﹕崇基、新亞、聯合,在創立時本身也有其辦學理念,各有特色,直接影響書院師生的歸屬感和凝聚力。筆者認為書院精神的同質化(homogeneous)會窒礙多元校園文化的發展,亦違背了當初創校先賢的辦學理念,實在希望小組成員可以認真關顧中大歷史,找尋新書院的定位。

筆者現在最大的心願是所有同學能夠付出一點精神和時間討論書院制的改革,同時希望校方察納雅言,共議中大未來發展。這種公民品德(citizenship)筆者亦認為是中大走向國際化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