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紅灣」政治化 並非壞事

香港事,從來不只對香港有意義。當香港的主流傳媒評論紅灣事件,三篇有兩篇都重複一些 "慎防政治化" 之類的廢話,這位國內論者,就以國內類似經驗對照,發人深省。

-----------------

 爭拗一時的「紅灣半島事件」,上周五終以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發展商新創建和新鴻基地產當日下午突然宣布,考慮到自公布拆卸重建計劃以來,引起社會各方討論,為免影響社會穩定和諧,決定改變計劃,研究改裝樓宇、提升單位設施以至屋苑質素的可行性。另外,根據業內人士估計,發展商決定不拆卸而改裝7座樓宇,可能令他們少賺數十億元。

民主社會存政治化 十分普遍

  消息一公布,立即受到港府、反對拆卸重建的環保團體、立法會議員及其他團體的歡迎,大讚發展商順從民意;但也有學者擔心,事件是否讓為人稱頌的香港自由經濟體系與合約精神受到衝擊,影響外資對香港的投資信心。因為從最近發生的有人主張禁止領匯上市等事來看,香港有經濟事務政治化的傾向,這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不利。

  香港經濟事務的政治化是很擔心的事嗎?這是目前香港不少人十分關注的問題,但在民主社會中,政治化應是十分普遍的事。香港民眾對政治化為甚麼會如此敏感,這與此時此地的文化背景與條件有關。

  近年香港民眾不僅政治參與意識增強,且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即現行制度對初始的權力界定平等嗎?如不平等,要通過甚麼方式來改變?民眾在思考社會整體發展與社會公正的問題。

  事實上,盡管香港的法律創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其中的制度建設往往傾向於市場力更強、話語權更大的群體,特別是在1997年以前這種情況更是普遍。因此,1997年香港回歸後,隨民眾政治參與意識增強,一些特別群體及弱勢群體希望要求改變初始權力的界定,質疑現有制度安排,也應是十分正常的事。可以說,在香港未來社會中,經濟事務政治化仍會頻繁出現。在法制社會中,如何讓這些事件在多贏中化解,這就得看民眾、政府及企業智慧了,這次事件的結果就是好的開端。

企業求利 亦需承擔社會責任

  還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民眾對企業的要求也愈來愈多。民眾不僅將企業看成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組織,也會把企業看成是承擔社會責任的群體。對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在市場發達的歐美國家中,不僅有關的學術研究文獻汗牛充棟,且這些思想與理念也漸漸固化在相應的法律制度中。因這不僅表明現代社會對企業的一種要求,也是企業得以成長與強大的條件。很簡單,一家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其產品要在市場盛行並不可能。此就如香港不少企業對內地教育科學事業的大力支持,不僅表現為社會責任,也是其產品最好的廣告。同時,企業的社會責任既是一種道德承諾,也是一種政治協商。有時,如離開了後者是不可能的。

  這次「紅灣半島事件」中的發展商在法例容許下,在社會責任與企業本身應有的權益之間,小心取捨,作出明智抉擇。不僅是社會民眾之勝利,也是香港企業的勝利。這樣不僅緩解了社會紛爭,也保證了香港尊重私有產權和合約精神沒有受到衝擊。因為企業對承擔社會責任也是發展商的一種最好的社會信用。

內地欠相關制度 企業乏社會責任

  同時,此也看到在法制社會中,法治精神如何張揚。一是政府對事件一直持較積極並中立態度;二是民意代表真正從民意角度反映民眾心聲,並堅持對政府涉及該事件的行為進行嚴格監督;三是媒體與民眾理智性,能以合適方式來反映訴求。正是上述因素合力,造成了社會多贏的結果。

  以此來對照內地情況,為甚麼許多比這事件簡單得多的事,在內地卻難得到好的解決辦法?比如,目前全國十分普遍的拆遷問題,如不是中央政府下達嚴保民眾的政策,不知會有多少由拆遷導致的群體事件。何也?不僅在於相關法律制度缺乏,且在於內地許多發展商根本就沒有社會責任感,這些企業的行為往往都是短期行為,是以掠奪方式、與地方政府相關利益者合謀,侵佔民眾利益;開發商暴利生成了,地方政府相關利益者導租增加了,民眾與社會卻要承擔巨大傷害與損失。在這情況下,如不通過政治化方式,無法解決問題。

  正是這意義上說,經濟事務政治化並非一定是不好的事,就在於經濟事務政治的前提,就在於這種政治化的方式與手段。

  特別是對一些關係大眾利益的問題,僅是通過經濟方式是無法很好解決,而政治化不僅能喚起整個社會關注與討論,通過這方式找到好的化解辦法,也不失達到社會多贏的途徑。

  因此,中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何以可能,這次香港「紅灣半島事件」最後結局不是很好的啟示嗎?法治精神是甚麼?內地政府、企業、民意代表應如何履行各自職責?從這事件中,有許多深刻的啟示。

易憲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
香港經濟日報   20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