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劉慧卿: 制訂貧窮線扶貧始有效

根據世界銀行二○○四年的統計數字,香港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列全球第十六位。事實上,本地生產總值自○三年第三季開始持續錄得增長,即使最近增長趨勢有放緩象,但仍錄得7.2%的實質增長,反映經濟從谷底回升。

上述數字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否社會每個階層均享有經濟增長帶來的成果?根據《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書》,月入少於四千元的住戶數目,由○三年第一季的十八萬五千三百戶,上升至○四年第三季的十九萬三千八百戶。香港貧富懸殊情況更愈趨激烈,堅尼系數升至○點五二五,全球排第五位,僅次於智利、墨西哥、哥斯達尼加、烏拉圭等發展中國家。

「不患寡而患不均」,當局未有積極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堅持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足以解決「絕對貧窮」問題。雖然當局最近成立「扶貧委員會」,但仍拒絕訂立貧窮線。當局迴避問題,無疑是鴕鳥之舉。

有扶貧委員會成員在報章撰文,表示訂立貧窮線,是社會福利機構爭取更多資助的手段,並質疑一旦設立貧窮線,會造成標籤效應,力指要求制訂貧窮線的人士捨本逐末。另有報章社論指訂立貧窮線,會令原意協助相對貧窮的人口自力脫貧、消滅跨代貧窮的計劃,變為一場增加福利資助、實現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運動,令社會保障開支進一步膨脹,不必要地加重納稅人負擔。

以上的論調相當反智,因為即使沒有貧窮線,貧窮問題仍然存在,貧窮戶的數目不會因此下降。政府在沒有客觀評估標準,瞎子摸象和閉門造車的情況下,制訂扶貧政策,成效只會惹人質疑。況且上述言論,從另一角度解讀,反映立論者其實承認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未能有效協助弱勢社群脫貧,故一旦制訂客觀量度情況的貧窮線,當局就須為本港貧窮問題的真實情況作出巨大承擔,令福利開支大增。

貧窮線造成依賴問題的立論更是站不住腳。依賴或濫用的問題,是涉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而非因為制訂了客觀的量度貧窮標準而衍生。當局應做的,是全盤檢視社會保障制度,堵塞濫用及欺詐的漏洞,並加入具有再培訓功用的「以工代賑」安排,令受助人日後可自力更生,長遠脫貧。

本人認為,當局應以開放務實的態度,利用扶貧委員會作為平台,就制訂適合香港情況的貧窮線方案展開諮詢,集思廣益,訂出計算貧窮線標準,及決定是否有需要訂定多條貧窮線。此外,委員會亦須處理相關的調節機制,以便貧窮線標準可迅速回應經濟情況。

香港經濟火車頭再次起動的同時,愈來愈多弱勢社群被遺棄,甚至面對跨代貧窮的問題,陷於無望脫貧的困境,這是香港所有人所不願見到的結果。因此當局應及早制訂貧窮線方案,作為扶貧政策的參考指標,為弱勢社群帶來真正的曙光。

蘋果05-3-31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