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呂大樂:階級矛盾憎人富貴厭人窮?

階級分析的重點是了解階級關係。階級既對立,又統一,關鍵在於階級之間存在一種怎樣的關係。

回歸七年多,香港社會的一大轉變乃階級關係出現了變化。曾幾何時,儘管不同階級之間不是沒有矛盾,但總算和平共處,「各自搵食」。本地社會學家黃偉邦在其著作〈經濟文化與分配公義〉一文中對這現象一針見血的指出:「香港社會在六七十年代那驚人的經濟發展,似乎令很多人可以有所成就而同時毋須面對其他人的反對或對他人造成負面的影響。繁榮與經濟增長創造了一個良性環境,令人相信自己出頭的機會一定會來臨。」這是Albert O. Hirschman所謂的「隧道效應」──因塞車而困於隧道內的司機會因為看見另一條行車線上的汽車能向前移動,而產生希望,並產生認為自己也有前進機會的樂觀情緒。快速的經濟增長與發展,令本來存在於社會結構內的障礙減低了阻人前進的效果,而同時又產生了新的位置和帶來新的機會,使人相信發展機會有可能在身邊出現。

當然,困於隧道內塞車的司機們並不一定如此反應,他們如何反應還得看相關的社會環境的條件。階級、階級不平等與階級矛盾等不同方面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問題,要視乎:

一、經濟發展的速度及步伐;

二、階級關係,即是不同階級之間有無敵對態度或嫉妒,是否認為自己面對的是一個「零和遊戲」,某一方的快樂會令另一方痛苦;

三、在不同階級眼中,競賽是否公平,機會是否平等(這其實也是關於階級關係的問題)。

究竟在隧道內飽受塞車困擾的司機們見到另一條行車線上的汽車開始移動,會認為遲早自己也有機會開動還是會因此而更加不滿堵車的情况,取決於上述三項因素。

九七之後,階級關係變得緊張,原因不是香港人突然性情大變,變得「憎人富貴厭人窮」,而是流動的希望減少,制度上的傾斜(例如所謂的官商勾結)便變得難以容忍。

呂大樂
明報     200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