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藥用價值(一)

看到一些關於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評論(例如這篇),都覺得它們總是漫無邊際說點似是而非的説話。這些作者大多都設下既定立場,所謂的論述不過是宣傳自己對中國的觀感,而不是實事求是分析政治經濟問題并提供客觀的論據與結論。這種文章除了誤導作者自己和讀者之外,我想不到到底還有什麽實際效用。

要說一帶一路與亞投行,首先要明白中國經濟的結構和它正面對什麽難題,這樣才可以明白決策者爲什麽會作出這些決定,而這些決定又會產生什麽作用。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是由三個元素所帶動:消費、投資和出口,差別衹在於比例的多寡而已。中國,不論它的經濟規模有多龐大,它依然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體,它的人均GDP衹有6807.4美元,比哥倫比亞還要低。如果看過去五十年見發展中經濟體的工業化過程,最有效的策略是讓出口帶動經濟發展,這樣除了可以將貨物輸出外國賺取更好的價錢外,它也同時鼓勵本國企業工業化提高技術水平。日本、臺灣、南韓的工業化過程也是如此,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亦是一直沿用這一策略。

在世貿組織成立以前,亞洲國家採用工業政策去推動出口,其中方法包括國家補貼、制定出口配額和提供低息貸款等等,好使本國企業面對國際競爭更具優勢并獲得更多利潤,因此更有多的激勵投入工業化的生產(記住,這是次優學派經濟學家認爲最有效的發展路徑,除此之外沒有道德、好壞、真假之分)。但現在世貿組織明文禁止工業政策,任何國家想要讓自己的出口更具優勢,唯一方法就是採用匯率政策,壓低本國貨幣對外幣的匯價,使自己的出口更便宜。爲了刺激經濟,美國、日本、加拿大、歐元區等等都讓自己的貨幣大幅貶值,但如果每個國家都貶值,匯率競賽到最後還是打和維持不變,加上出口是零和遊戲,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匯率政策對刺激經濟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

要實施匯率政策,一個國家的央行必須同時擁有大量的外匯以供它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用貨幣的買賣和對本國貨幣利率的調整去影響匯價。,因爲美元是國際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而且大多數貨物都是輸出到美國—它也是中國貨物的最大出口目的地—所以想抵消因貿易盈餘而引起的幣值上升壓力,中國央行就需要購入美元同時發放人民幣,這就意味著人民銀行要持有大量美元儲備,而這種資產又以美國短期國債(T-bills)的形式出現,中國也因此成爲美國的最大貸款人。

人民銀行擁有龐大的美元儲備,但它不能將這筆資產直接投入本國經濟,因爲這將代表它要出售美元,而大規模出售美元就等於美元資產價值會減少一大截,人民幣匯價上升。同時,要所謂的「内需」其實是國内需求增加,即是國民的購買力提升。購買力提升貨幣需求也同時提高,因此爲利率和匯率製造上揚的壓力。這個道理的反面是,假如想要提升購買力/内需,最直接方法是提高本國貨幣的匯價。但如果匯價不斷上升,出口的優勢就不再存在,以出口爲主經濟也會因此而停頓:經濟的主要動力在世界經濟衰退的時候出現停頓可不是一件鬧著玩的事。

因此,中國經濟所面對的挑戰其實每一個發達國家都曾經面對過—這是經濟轉型的難題。這道問題換了其他國家也不見得會處理得更好,日本也是一直依賴出口主導工業政策,但當國際壓力需要它「經濟自由化」,放棄匯率政策和工業政策,它就立刻經歷了「失落的十年」,到現在經濟活力也沒有完全恢復過來。

美國也是一樣,它的南北不平等格局自内戰以來一直都沒有改變過,已農業爲重心的南方内陸一直都比以工業爲主的北方落後和貧窮。中國也因爲工業化而出現不平等的問題,沿海地區因爲擁有海岸綫和港口這個能大幅降低出口成本的優勢而快速的發展和富裕起來,但缺乏港口的中西部地區就算人力和土地成本更爲便宜也吸引不到大規模的工業投資,所以一直都是貧窮和落後。

上述就是中國經濟在宏觀層面上所面對的困難與局限,搞不懂它的來龍去脈就不能評論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怎樣怎樣:之前提到的作者就連把脈,掌握病人身體狀況的方法都沒有,他們怎可能斷得對症呢?沒有斷對症,他們就怎樣知道一劑藥有沒有效?下來我會分析爲何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作用是什麽。在現實中它們不一定跟想象中一樣有效,但至少都是針對症狀而下的藥方。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