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領匯前線上的夢幻組合

  不少市民從電視上,看到入稟法院挑戰領匯上市的盧少蘭婆婆,見她那副鬥爭神情,便斷言她一定是剛剛來港、慣於階級鬥爭的內地新移民。盧少蘭入稟時間之準、拖延之絕,又神出鬼沒,常有人代她發言,很多人便以為她被人利用,是個傀儡。

  經本報多方面調查後,發現盧少蘭實非一般尋常婆婆,過去是那批自稱激進社工培養出來的老街坊;與她共同進退的,也非烏合之眾,倒是富有社會抗爭經驗的;其手段之激進、出位,連其他社工都側目,甚至有時亦感難合作;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與他們交手達十年以上,對當中成員並不陌生;他們背後之網絡,集社工、律師、學者及議員,互相支持,有需要時即馬上結集,猶如五合一的鐵甲人。他們與立法會議員鄭經翰的關係,說是被利用,倒不如是互相利用。今次成功偷襲領匯,可算是這激進組合罕有的戰績。他們已表明,抗爭不會止於領匯,陸續有來……?

  67歲皺紋滿臉的盧少蘭,非常「惹火」,咬著牙籤以順德口音稱︰「好開心!玩到董建華,敲佢個老虎頭!」,而一直站在她背後的義工張文慧亦「戰績斑斑」,99年因反對社工註冊控告政府,成為第一名拒絕註冊的社工,一直被指是激進分子。

  這對領匯「惹火」女子二人組,原來都是來自荃灣沙咀道,一幢唐樓單位內的「老人權益中心」,而該中心的前身,就是94年社工與天台屋居民死守天台,有人攬著石油氣罐與政府對峙,反對拆天台屋「聞名全港」的「荃灣合一基層發展中心」。合一過往只在荃灣區內,或社工圈子內較多人認識。

  在天台屋事件中,「合一」社工支持居民手法在社會上備受爭議,而「合一」董事局與社工亦存在鴻溝,最終於97年在政治壓力下解散。

  由當年的天台屋到近期兩次公屋及領匯官司,「合一」與「老人權益中心」的理念與抗爭手法一脈相承。

  一談起被視為延續「合一精神」的「老人權益中心」,社工界意見相當分歧,有組織認為很令人頭痛,亦有社工認同其手法。

  「真的服了他們,是非一般的社工組織,有時真不容易合作。」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形容︰「他們實在太浪漫,卻又不能不尊敬。真是做到共產無私的精神,不賺錢就是服務阿公阿婆。」

  亦有曾與老人權益中心合作的社區組織表示,由於他們崇尚無組織制度,無發言人、無召集人,與該組織合作時,常有出其不意的招數出現,把同為社工的他們殺個措手不及。

「無牽無掛去到盡」

  立法會議員、街坊工友服務處創辦人梁耀忠表示,「老人權益中心」的義工及社工,其實是來自前「合一」︰「他們無牽無掛,不理政府,反對建制,自然可以去到盡。」

  同樣協助基層的街工,跟他們理念不盡相同,但梁耀忠認為,兩者仍可以在一些相同社會議題上合作,例如是次領匯官司。

  社會運動的根,早在八九民運已種下,為盧少蘭婆婆打官司控房委會的潘熙,與其姊姊潘毅均受六四事件感染,活躍於學運、社運(見另文)。

  「婆婆堂堂正正一個公民抗爭,但領匯事件演變成太政治化,卻沒有令市民去了解私有化的影響,及對公屋居民的生活影響。」現時在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任職助理教授的潘毅批評︰「事件反映政府與基層的距離非常遙遠,失業與貧窮,社會愈是分化,政府卻愈是不聽民意。」

-----------------------------
張超雄等公社式捐款
-----------------------------
  盧婆婆靠綜援生活,而她背後的張文慧又是義工身份,究竟她們的老人權益中心怎樣「生存」?

潘熙胞姊月捐500

  據了解,有近百名長者會員的老人權益中心,其財政來源主要靠私人捐助;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超雄、科大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潘毅,及街工成員尹兆堅等,也是有心人之一,每人每月捐500元,長期約有幾十個捐款人,另外還包括佛堂的捐獻,及申請樂施會的基金。

  原來每人每月捐款的「公社」形式,是源自老人權益中心的前身:「合一基層發展中心」的集資方法,當年的合一是政府的資助組織,但同時有向外收集捐款。

  合一解散後,原有的社工各散東西,但張文慧等人繼承合一的激進作風,建立現時的老人權益中心、工友權益聯社及基層發展中心。

  據了解,現時老人權益中心位於荃灣沙咀道一個唐樓單位的會址,是當年組織的活躍分子,包括中心的公公婆婆及張文慧等,自掏腰包及集資購入,部分人士捐出20多萬元。

------------------------------------------
婆婆籲戴啟思︰千萬勿縮沙轉
------------------------------------------

  「你千祈唔好縮沙轉,要幫我幫到底!」坦言懂認字不懂寫的盧少蘭婆婆,對著代表她的外籍資深大律師戴啟思(Philip Dykes),雖然雞同鴨講,但盧婆婆不理會語言障礙,以「敲董建華個老虎頭」的堅定語氣,戴啟思不要因群眾壓力退縮,「我於是跟師傅繙譯,She asked you to fight until the end and don’t u-turn。」盧婆婆另一名法律軍師潘熙說。大律師潘熙追隨戴啟思執業,故稱他為師傅。

指房委貼錢有「蠱惑」

  在領匯官司上,67歲的盧婆婆意志甚堅,領匯上市懸而未決時,婆婆甚至擔心大律師受群眾壓力丟棄她,才著戴啟思不要縮沙。至上周官司後期,房委會甚至願意付錢給婆婆上訴至終審庭,以盡早了結事件,但婆婆立時跟律師說,「比碌棍我毆自己,咁著數,一定有蠱惑。」盧婆婆不懂說深奧法律觀點,就是憑人生閱歷兼直覺,與律師商量後斷言拒絕房委的「誠意」。

  不少輿論指阿婆受人操控,但認識盧婆婆的社工及社運學者均指,盧婆婆分析力甚高。認識盧婆婆的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潘毅(潘熙胞姊)說,「阿婆的社會意識很高,為正義抱打不平,不可能被人控制。」盧婆婆年輕時在內地生活及接受教育,雖然不懂寫信,但讀報紙絕對難不了她。

邊開會邊煮麵

  這位「非常阿婆」,獨居葵盛西,活躍社會活動多年,單是2002年至今,曾四次以老人權益中心委員身份,應邀出席立法會會議、討論削減綜援問題,及公屋輪候冊申請人的入息。

  盧婆婆的低下階層及抱打不平形象鮮明,她一邊用牙籤剔牙一邊開記者會的場面,更令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事後甚至有人懷疑是聯盟的軍師,教婆婆擺出如此自信態度。但其實盧婆婆向來率性,想做便去做。捍衛聯盟的成員、街坊工友服務處執行幹事尹兆堅說,「有次我們在中心開會討論官司策略,盧婆婆突然叫肚餓,便二話不說走到廚房,一邊煮麵一邊繼續開會,還好好心問我們要不要吃」。
------------------------------
人權律師團 潘熙接棒
------------------------------
  盧婆婆一枝牙籤推倒領匯,被形容為小大戰勝巨人哥利亞,小大背後強而有力的法律陣容,大眾認為是勝利關鍵所在。為盧婆婆出手的大律師潘熙,與律師帝理邁,均一脈相承師傅資深大律師戴啟思,與已故人權鬥士貝嘉蓮的足,在人權官司上與政府對著幹達20年。近年積極接手人權案的潘熙,早於大學年代任學生會會長,已衝擊新華社及撲向當年的上海市長朱鎔基示威,今將大學時代激情,轉化到法庭繼續抗爭。

六四感染潘熙投社運

  盧婆婆將出庭責任全交給其律師團,鮮親自上庭,背後律師團頓成焦點。是次三人組合包括資深大律師戴啟思、其徒弟大律師潘熙及事務律師帝理邁。香港人權法專家戴啟思早為人熟悉,反而身旁的徒弟潘熙,近年屢次為被檢控的支聯會成員及學聯學生任辯護律師,開始受注目。

曾攔途截朱鎔基示威

  潘熙接受查詢時多次表示,自己不能評論案情及要保持低調,拒絕接受訪問。九四年畢業於城大法律系的潘熙,當年一點也不低調,他九一年為城市理工(後城市大學)第七屆學生會會長,而街工尹兆堅則為同屆學生會核心成員。由於當時大學生深受八九民運影響,潘熙當學生會會長後,即帶隊於九二年六四三周年前夕衝擊新華社,更與警方發生衝突,學生報稱被警方打傷。

  九○年當時為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來港推銷浦東投資,剛巧碰上六四一周年,在機場門外遭一群大學生攔途示威,高呼「歷史真相,不容隱瞞」,當中亦包括潘熙。

  潘熙曾於城大舊生會刊物憶述,「當年以強硬、激進見稱的我又變成怎樣?是否已變成了一個圓滑,和凡事向錢看的大律師呢?」

  潘熙早年由內地來港,居於觀塘舊式公屋樂華邨,數年前才離開公屋行列。是次為房委「賤賣資產」代表公屋居民打官司,潘熙便重訪闊別一段日子的公屋,親身體驗屋酒樓便宜的一盅兩件。

  潘熙繼承了當年學運熱情,十年後再與社運界拉上關係,並繼承師傅戴啟思人權案的專業,而負責是案的事務律師帝理邁,同樣承接已故師傅貝嘉蓮的工作,專為弱勢社群打官司。

兩徒繼承貝嘉蓮遺志

  曾多次代表越南船民,及爭取居港權人士的蘇格蘭籍律師貝嘉蓮,八五年來港,被稱為人權鬥士。她原為法援署律師,後自立門戶,專接人權案件。香港回歸後鬧出糾纏多年的居港權官司,貝嘉蓮便帶著兩名好拍檔:彭思傑與帝理邁(Barnes and Daly),與戴啟思天天出入法庭。

  兩年前貝嘉蓮因肺癌去世,她將律師樓的業務及未完結個案,全盤交予兩名好助手,兩名徒弟成立了Barnes and Daly律師樓,繼續為本港人權案官司奔走。

何美華、何嘉敏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