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外評有感之六:自評與外評都無須廢除

半杯水滿,半杯水空。

這全是觀點角度的問題。

我收到外評報告了,我看很客氣,其他同事看卻很不高興。我看到外評報告的確指出了本校的根本問題,發展欠缺方向、重點;同事卻認為外評報告根本忽視了學校所面對的特殊困難,只屬紙上談兵,空講教育理論,沒有體諒或了解學校將面對收生困難的危機。

我想起了五年前我主持學校周年策劃討論會,請同事想想因應強弱機危的條件,分析一下學校該怎樣發展,一位資深的同事說:我們無須另訂新發展,我們今天要教的書、要上的課、要改的作業,根本也有很多工作和負擔,我們要做好本身的工作,已無甚休息時間了,遑論探討新發展。我相信這是很多老師的觀點。

再看近期的爭論,校長和都說自評和外評是其中一項勞民傷財的工作,勞多而少功,最好叫停,或至少放緩步伐。教統局卻又說這是學校貪多務得,提供過量的文件,誤解了自評和外評的原意。大家似乎各自表述,雞同鴨講。

這種雞同鴨講的現象,正正是自評和外評工作的主要弊病。按道理,學校分析現況、訂定目標、擬寫計劃、推動執行、檢討修訂,這是個完美的管理發展循環,是管理大師的標準理論。因此,自評工作是必要的--如果大家都明白甚麼才是自評,如果大家都能明確地分析現況,如果大家都能按學校的強弱機危訂定發展目標和策略的話。可是,我看過很多學校描述機危,都不是機危(例如說所取錄的學生水平日漸低落,學業成績將會下降),而只是學校本身的強弱狀況而已。很多學校在處理這個過程,不是過於想當然,望文生義,就是抄襲、拼湊,對這些管理概念沒有仔細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下開展自評工作,自然難以捉摸,只有道聽途說,看看人家怎樣做,我就臨摹過來吧。學校對自評工作掌握不足,自然感到無所適從,自然多做工夫了。教育和策略管理,自然是不同的知識領域,教統局單靠一兩個講座,十來個網頁資料,一本自評手冊,就希望學交掌握學校行政的奧妙,是天真一點了吧。

如果外評工作是一如教統局文件所言,只為了核實學校的自評工作的話,那也好辦,不會惹來反感。可是外評隊伍的口頭回饋和報告,卻又要依教統局本身的尺度,為學校全身檢視,找出那兒肥、那兒瘦,那更惹來反抗和不快。我校自知對同學的品德教育著力不多,德育課程不完整,自評時也避重就輕,略過不談,或先行自我批評;我們又明白推行專題研習沒有統籌計劃,因此也推說這只屬開始,日後加以發展。結果在外評報告中,這兩點同樣為外評隊伍點出討論,指出學校欠缺周詳計劃,重教而不重育云云。同事看在眼中,自然認為外評隊伍吹毛求疵了。試想,學校一方面要照顧高中同學公開試績,又要開展校本課程,對四個關鍵項目、九種共同能力仍要均衡發展,既要同學讀好書,又要和他們講品德人格,還要提升潛能等等,除了幾所質素甚高的名校,相信沒有多少學校能完全兼顧了。

學校為甚麼會貪多務得,準備大量文件佐證?這是因為完全掌握不了自評和外評的要求。一整天的工作坊,除了講述和外評的理念和評核的原則外,範例欠奉,具體的自評方式舉例欠奉,學校完全摸不到教統局的底線。我們只知要突出學校的特色,但何者詳、何者略?這只憑校長們的領悟與揣摩了。這個情況下,不道聽途說、貪多務得又能怎樣呢?

自評和外評都是好措施,但推展以來,一直備受爭議。教育改革是大家所期望的,卻又是爭議連年。這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反躬求諸己,教統局應冷靜為自己評一評了。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