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多事之秋,香港困局。

這是甚麼的社會?

踏進二零零六年,兩位教師自殺,已令教育界產生不安的情緒。接著羅太和李局長的失言,更再一次引發教育界的一股憤懣之情。一如回歸後每人個事件,凡有事件,必有爭議,必有對立。這爭議、對立不是官民對立,而是民間、社會必然出現兩種對抗的聲音----有人想倒羅,有人想撐羅,然後又互相指責,陰謀論、帽子亂飛。

也許爭論是社會必然的狀況,是現代社會的特色。可是每粒石子都容易激起巨浪,則社會永無安寧,又如何有發展呢?

教育需要在平坦的泥土上生長,因為在斜坡上不能立根,根不深,葉不茂。土壤起伏不定,時而泥質,時而砂質,時填高、時挖深,樹根自然不能伸延深處,沒有根部支援,樹榦也堅實不來。

教育的發展是緩慢的,也有人說老師是最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急劇變化的動物。在這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們的確追得很辛苦,很疲累。可是,這種現象又必須予以正視,因為這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教師的本性,不容易改變。若要強行改變,急劇改變,就可能帶來不良結果。因此,這十多年來推出了七份報告書,又的確使本港教育系統上上下下都疲於奔命。大家都像輪軸上的螞蟻,身不由己,整天在轉呀轉的,到頭來只是轉回起點,沒有寸進。由小一到大學,前後十六年,是一個連貫的發展,為甚麼是十六年,而不是十年?小學五年,中、大學五年行嗎?沒有教育學者和教育官員會這樣想,就如植物生長,不花上若干歲月,怎能開花結果?

今天看到教協要羅,校長組織要撐羅,先來一場角力,結果,只會把問題的焦點轉移,大家也不是檢討教育發展的毛病,不是檢討教育系統的闕失,更不能找出治療的良方。這個教育病人只會在大家的爭拗中奄奄待斃了。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