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張超雄: 福利規劃五年太久 只爭朝夕

《星島日報》 2011年9月14日
張超雄  正言匯社社長/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走進社福界已超過三十年,面對這份《香港社會福利長遠規劃報告書》,真是欲哭無淚。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因應特首在2007年連任時的承諾,同年提出就社會福利長遠規劃展開工作。四年過去,惟望穿秋水的這份《報告書》,竟指福利政策毋需規劃,每年做些諮詢便可。簡單來說,結論就是四個字:維持現狀。

回歸以前,殖民政府1973年起開始制訂福利發展白皮書,作為未來十年福利發展的藍圖。政府會就不同的服務範疇,例如老人、兒童及家庭、青少年、殘疾人士等,制訂五年程序計劃,清楚交代新增服務的質和量,以配合新的社會趨勢。有時間表,有路線圖,有設施、培訓計劃和經費的配合,政府、非政府機構、學者、服務使用者等在制訂過程有商有量。不過當中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承擔。可惜回歸後,特區政府將行之有效的規劃機制棄如敝履,福利發展變得沒有方向,甚至停頓和倒退。

委員會用了四年時間,進行兩階段的諮詢,去年發表一份諮詢文件,兜兜轉轉,仍認為長遠規劃不夠彈性,堅持只「集中檢視未來一年福利服務的重點及優次」,結果是白白浪費四年光陰。

不作規劃的代價,是服務質和量都與現實脫節。且看老人院舍輪候期越來越長,每年在輪候時死亡的老人便達四千多人;政府多年來對青少年的濫藥問題視而不見,近年忽然硬推校園驗毒,卻一個也驗不出來;精神健康被長期忽視,終因慘劇太多,忽然要在全港開設綜合服務中心;殘疾院舎輪候期逾十年,連坐輪椅的孩子也要上街,政府便急就章推出地區支援中心。但政府要落實以上各種服務,根本找不到地方,亦聘請不到護士、物理、職業、言語治療師,以及有經驗的社工等。這種幾乎適用於所有社福服務的情況,無他,只因政府無視未來,為節省開支而大幅削減護士及治療師學額。直到社會輿論壓力太大,才不得不有所回應,但仍主要以短期措施、一次過成立的基金或撥款應付。

市民本應為政府終願再作規劃感到興奮,但目前這所謂規劃,只是每年在《報告書》內覆述現況;所謂環境剖析,則是大學一年級生程度的統計處資料搜集,老生常談地敘述社會現象。缺乏分析,沒有批判,更不敢觸及結構性問題。

《報告書》篇幅最長的第三章,更不忘為政府的未來承擔設限,指出「社會問題日益複雜」,服務及「福利需求不斷增加而資源卻非無限」,因此福利發展的「指導原則」是「探討能者共同承擔費用原則的可行性」。至於所謂「策略方針」所提到的社會投資、官商民多方協作、社會企業等,亦是老調重彈,無非是想引證當局已實踐這些方針。既然如此,還有改進空間嗎?

最後,《報告書》提出的規劃機制,竟是交由沒有實權的諮詢架構(如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安老事務委員會、婦女事務委員會和康復諮詢委員會等)負責。日後,這些諮詢委員會將會成為政府遮醜布,而原本肩負制訂政策重任的勞工福利局則隱身在後。事實上,這次規劃工作亦全程以諮詢架構名義領導,問責官員一直失蹤。

最近北京領導人不斷勸導特區政府須作長遠規劃,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批評特區主事公務員只懂執行,不懂規劃;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最重要的訊息就是國家十二五規劃會為香港帶來新機遇,但《報告書》仍冥頑不靈,認定規劃只須每年一次。有關的諮詢委員會搜集了意見後,經政策局交給特首,於每年發表施政報告時考慮一下,就是規劃了。這麼有創意的規劃機制,相信只有最縮骨的政府才能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