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拆開面目模糊的「新來港」之三:北京青年tiger﹝獨媒六四特刊﹞

編按:一提起國內新來港移民,很多人都會想到「拖低工資,搶飯碗」、「排隊黨、搶奶粉」、「生仔機器、搶床位」、「被洗腦、五毛黨」、甚至是「民建聯票倉、中聯辦卧底」等刻板印象。然而,這種子烏虛有的對立,將會把我們帶到什麼境地?以下幾個新來港人士的訪談,希望敞開大家的想像,回到每個人的具體經驗之中,與這些社會新成員溝通,並邀約他們一起去捍衞香港這片自由的土地。

問/整理:莫不言 答:Tiger

Tiger在北京出生及長大,2005年來香港讀大學,現正就讀碩士課程。他在2008年底加入香港獨立媒體網當特約記者,正值反高鐵的運動如火如荼,他每次都會跑去立法會拍照。每次開獨媒的特約記者會,他都堅持用不鹹不淡的廣東話,談大學裡的宿舍之爭,覺得事件分化了大陸和香港學生,校方反而逃避了責任。此外,他也在跟馬屎埔的活動。其實他還有一年便可領永久居民身份證,但他卻打算回內地,反而獨媒的友好力勸他先取到永久居民身份證,「買一個保險」才回國內。不過,因為私人理由,他沒有打算以後在香港長期工作及生活,不希望因為這張身份證而打亂他的計劃。六年之間,他有很大轉變,由一個帶著防範意識、事事以「國家」的角度看問題的人,變成一個積極參與香港本土運動的青年……

問:跟本地學生有沒有溝通上的問題?

答:首先當然是語言問題。第一年上課很少跟本地學生接觸,只有一門課會碰到本地學生。一年級時,在我們學系裡只有我一個內地生,我會跟他們學廣東話。我們的學系比較多功課要求做田野考察,所以跟本地學生接觸較其他內地生多,許多香港學生不願意溝通,只是覺得自己普通話說不好。其實,我自己也蠻被動,經常是他們主動來跟我聊的。

問:當初為何會選擇來香港讀大學?

答:當年高考報志願,除了選香港某大學外,第一志願我其實報了北京外語學院,但分數達不到,第二志願則是比較差的學校,所以不想去。我想,在北京生活了那麼多年,不如到外面去看看,其實當時也沒有特別想來香港。再加上,來香港也不像去英國那麼貴,離家也比較近。

問:你來香港之前或剛來時對香港有甚麼印象?

答:對香港第一個印象是熱,很潮濕,哈,第一個印象,其實是九七回歸,當時還是小學,香港政府畫出那幅畫,香港經濟騰飛呀,維港兩岸很繁華呀。平時我爸不說話,但知道我要去香港,他就說,可能有人會找你當特務,你要小心。我當時覺得很搞笑,他可能聽到一些傳聞,他那句話在我心裡也產生了防範意識,每次講六四,我都會嘗試用特別理性的方式。我是北京人,知道一點點,但沒有人為它定性,所以,我來了香港之後也會特別找資料,會強調理性分析。譬如說,我以前會想:你只看到北京學生的死,沒看到解放軍的死!我會防止自己輕易陷入某種情感。不過,慢慢這個防範便消失,覺得這種防範也是一種意識形態。

問:來香港讀書的過程有甚麼特定群體讓你融入香港?

答:一開首甚麼也不知。浸會的香港內地生會幫忙辦身份證,辦電話卡等等。第一年大學有一個課程,叫人文素質課程,要求我們做一些本地調查,我記得我們研究過香港妓女、鴨寮街等等。其餘便沒有甚麼課,學一下廣東話吧。第二年上課,反而少與香港發生關係,很少出去玩,宿舍教室又很近,平時也不看報紙,跟香港社會沒甚麼交流。我經常上網,當時主要用兩個系統,一個是facebook,一個校內網,明顯很分裂,雖然校內網也有反抗精神,但通常很快會被刪。我對香港的認識,主要是上某教授的課,他會講到香港規劃,做field trip,去深水埗等等。後來是參與反高鐵運動,我們系很多學生老師也有參與,我們之前從規劃角度了解香港,但參與了反高鐵也了解香港本土的概念。我之前的意識形態是大中國,覺得香港及台灣是小地方,別亂搞,趕快加入中國便好了。我之前也是支持民主化,對中國大陸很多不公平的事也很憤慨,不過,還是很大中國的。不過,在香港我慢慢才發現,一個地方的文化,一切的動力,你都應該要尊重,要了解。反高鐵改變了我。我是北京人,坐高鐵從香港到北京,八個小時,這麼方便,從利益上我應該支持,所以,我參與反高鐵的過程裡,我也慢慢改變了自己的心態。最後是參與了inmedia,幫忙做過報導,訪問了一些人,令我對香港的認識與我預期有很大差距。

問:你怎樣看香港未來?

答:我不是很樂觀,我沒有很認真考慮過。香港是一個陣地吧,先達到「五十年不變」,即有些事情還沒變,要拿到民主,肯定超過五十年。另外一件事,我們要知道,我們不是香港的主流,現在不是,未來也不太可能是,很多人開始在改變,但速度會很慢。而且,共產黨的統戰做得太好了,陳雲說有特務過來,但是,真正的問題不是特務,當帶有同一個意識形態的人過來,問題很嚴重。在內地生的圈子裡,有三種人,一種是讀完便走,一半吧;另一半是留在香港,留在香港的也有兩種人,有些人會進入關係利益網絡,在中資機構工作,政治冷感,或支持建制;另一種很積極投入民主運動,他們關心內地,不關心香港,他們覺得在香港方便,但跟社會運動主流離很遠,他們也不行動,只有一股熱情,可能會投票,也許投給民主黨。

連結:特刊全份睇
特刊其他文章:
阿藹:《愛未來 ‧ 愛香港》特刊前言
葉蔭聰:扎根香港 改變中國
拆開面目模糊的「新來港」之一:長平
拆開面目模糊的「新來港」之二:我的嫂子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