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指揮的魔法

合唱團Die Konzertisten(簡稱DK) 成立於2008年9月,是一個演唱早期音樂(尤其是巴哈的作品) 為主的室內合唱團,並以「具專業表演水準的合唱團」作為發展的目標。DK在成立3週年之際,選擇在香演大會堂音樂廳演唱巴哈的大型作品—《B小調彌撒曲》來慶生。

《B小調彌撒曲》是巴哈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結構宏大,前後共花了作曲家二十五年來編寫。樂曲裡部份是新作,部份是巴哈取材於自己的舊作品,加以改寫而成。巴哈在世時,只有部份的彌撒曲曾因不同原因被演奏過。吊詭的是,儘管巴哈花了大量時間去編寫《B小調彌撒曲》,他似乎沒有演奏全套彌撒曲的意思,因為他應該明白《B小調彌撒曲》根本無法在新教或天主教的崇拜中演出:除了因為樂曲過長外,對於新教來說,彌撒曲中只有部份經文能被採用;對於天主教來說,部份經文中的字並不符合規定。至今巴哈編寫《B小調彌撒曲》的原因還是一個謎,在學術界中仍是爭論不休。

說回是次音樂會,當中較特別的地方是DK邀請了有「巴哈權威」之稱的知名德國指揮家利靈(Helmuth Rilling) 來港指揮,並主持兩場關於《B小調彌撒曲》的講座。筆者曾與DK的負責人李冠輝傾談過,方知原來他們最初並沒有邀請利靈的打算,只是希望利用團員在德國的人際網絡找個指揮來,豈知竟找上利靈,令他們喜出望外。更難得的是儘管利靈已經年近八十,也不怕長途跋涉,老遠從德國前來香港,這實在是DK和聽眾的福氣。

欣賞大師風範
稱利靈為「巴哈權威」是絕不為過。他長期專注研究巴哈的音樂,並成立斯圖加特巴哈樂團和國際巴哈學院,指揮及灌錄過無數首巴哈的作品。他對《B小調彌撒曲》背得滾瓜爛熟,在音樂會中完全不需要看譜,DK的團員更透露,利靈在練習中也不用樂譜,卻仍能準確地說出由哪一個小節開始,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作為「巴哈權威」,利靈對《B小調彌撒曲》的演繹自有另一番見解。像《憐憫頌》中的第一段經文,他刻意地割斷各聲部的樂句,通常把二個音符作為一個單位唱出。在《尼吉亞信經》中的第一段經文,當不同聲部唱出「credo」後,會立刻把聲量降低,製造一種swelling的聲效。在第八段經文,合唱團則使用比較「平」的唱法,聲音高低起伏的變化不大,亦沒有特別的修飾。

除了對樂曲的演繹外,利靈的指揮技巧也是值得留意的。他沒有誇張的動作,只是不徐不疾地站在台上,穩定地數著拍子,給予樂隊和合唱團十分清晰的指示。然而,利靈最厲害的地方是他能同時用兩種模式指揮:在給予樂隊指示時,總是比音樂早了些,讓樂師有一些時間作反應;指揮合唱團時,他的指示與音樂是一致的。利靈能在一個音樂會中一心二用,大師真不愧為大師。

高水準的合唱表演
至於音樂會的另一位主角Die Konzertisten也有高水準的演出,同一聲部內及聲部之間的聲音的blending不俗,聲部間的balance亦然,在大合唱時能清楚聽到四部和聲。另外合唱團的咬字清晰,例如在開首的「kyrie」,每聲部都清楚發出「k」音,令歌曲變得層次分明。甚至是一些較細微的地方,如「sancto」中的「c」音(同樣是作「k」音) 也沒被忽略。值得一讚是高音聲部在應對困難的樂段時的處理,例如跳上高音或樂句是從高音開始,仍能保持一致的tone color。

合唱團的好表現使伴奏的香港城市室樂團顯得有點兒相形見絀,最明顯的比較是演奏(唱)快速的樂段時,合唱團比樂團還要清楚。此外,樂團的小提琴的用弓並不一致:當團長用中弓時,他身後竟有團員在用上弓。

該晚四位獨唱的表現不錯,只是稍嫌葉葆菁和黃日珩唱得過於dramatic,不是宗教音樂所要求、較「平」的聲音,幸好他們都能在下半場調節過來。女中音鄺勵齡全場表現穩定。男高音譚天樂在演唱他的獨唱《Benedictus》時,選擇用假音唱高音,實為捨易取難之舉。不過他轉假音時十分順暢,足見他技巧純熟。

總括來說,這是一場成功的音樂會,其中利靈絕對是功不可抹。不過,要煮出一道美味的菜式,不但需要一位好廚師,還要有好的材料,今次的音樂會證明了Die Konzertisten確是一隊具質素的合唱團,但如何維持水準,吸引更多的聽眾,就是另一個挑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