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支持二次創作劇場

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國際無伴奏合唱節,是本港a cappella界的年度盛事,除了有免費的戶外音樂會,給本地不同的無伴奏合唱組合同場獻藝,亦邀請世界各地高水準的隊伍來港表演,同時安排各式教育活動,節目十分多元化。至於合唱節的壓軸閉幕節目《時光䟇極限》,更是一個充滿野心之作。

將其稱為充滿野心,是因為不論是本港還是海外的無伴奏合唱組合,主要都是以演唱為主,最多亦只是舉辦音樂會,以無伴奏合唱劇場的形式表演並不常見(這是因為它過於複雜:除了唱歌,還需要有劇本、佈景、道具等)。在香港,達專業水平的無伴奏合唱劇場製作的例子不多,近年除了上年的《時光䟇》、還有代表香港往上海世博演出的《石堅》(《時光䟇極限》的導演趙伯承都有參與這兩者的製作)。

少有的伴奏合唱劇場

《時光䟇極限》長約一小時三十分鐘,共包括十三首無伴奏版本的粵語流行歌。不知道是否因為近期《版權條例》鬧得熱哄哄,在開場片段中特別標明《時光䟇極限》是一個全新二次創作(因為改編流行歌成為無伴奏版本已經是一種二次創作) ,亦在表演中播放黃子華棟篤笑的聲帶。趙伯承更在表演完畢後,在台上表明自己支持二次創作的立場,引來觀眾熱烈的掌聲。

雖然同為劇場作品,但與《石堅》不同,《時光䟇極限》並沒有故事線,除了後段把幾首歌如《搜神記》、《年度之歌》串連起來,配上情侶間的爭執外,歌與歌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聯,加上忽然加插鋼琴家羅乃新探望兩名在囚少年的訪問片段,令此劇予人一種是在借歌隨意發揮,再拼合而成的感覺。

當然,不是所有劇場作品都需要劇情:以意發揮,留下空間給觀眾自行想像和感受的創作手法,在前衛的作品中屢見不鮮。不過,那些作品常會有一個或數個明確的主題,給觀眾提供思考的方向,或是有像「導演的話」的文字來解說創作意念,為作品留下駐腳。可是,在《時光䟇極限》的場刊中沒有任何解說文字,作品主題也不明顯,若非趙伯承在台上解釋《時光䟇極限》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觀眾未必能察覺這主題。

遵從這個主題思考,作品中一些意象都可得到合理的解釋,例如在播放《落花流水》的錄音時,同時播放一段影像:一名少女撐著傘,在街上無目的似的遊盪,後來她遇上另一名同是撐著傘的少女,她才展露笑容,彷彿是為找到同伴而高興。然後大螢幕變為穿透,讓觀眾看到四名表演者在圍成圓圈的椅子上,一邊互相扶持,一邊在椅上行走,此幕像是寓意朋友間的互相支持。

無伴奏合唱的兩面刀

在音樂方面,是次表演可謂在香港旋律的水準之下。開場的《國王的新歌》,歌唱演出方面較亂。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在表演當中加入太多動作,令表演者分身不暇,無法同時兼顧動作和歌唱。

其實動作可謂無伴奏合唱的兩面刀,一方面它為演出注入活力,增強娛樂性,另一方面令歌者不能專注於唱歌上,走音的情況便容易發生。而且由於沒有樂器輔助,歌者不一定察覺自己走了音,也不容易修正過來。因此筆者認為不應在無伴奏合唱表演中加入太多大動作—除非表演者的水平很高,每個都歌精舞勁。或是經長時間的排練,像四月來港表演的Rockapella,他們的表演曲目已經唱了很多年,因此即使要背貼背,一面跳一面唱歌也毫無問題。

另外,入錯key的問題屢次發生。據筆者在表演後和部份表演者談話得知,演出用的耳機不太好,播放的頻道之間的聲量平衡不均,因此他們會聽到部份聲部較其他的大聲,有時甚至完全聽不到某些聲部,令他們難以「找key」。

其實《時光䟇極限》中的歌曲編曲很好,例如在歌的過門中忽然加入一段Piazzolla的Libertango,可謂一記神來之筆。而最後演唱的主題曲《時光》,開始時由不同歌手各唱一句,到副歌部份轉為齊唱,把氣氛推上高峰。這個過程相當流暢,足見編曲者的功力。可惜演出卻因器材的技術問題而受影響,令很多精細的東西都表現不出來,枉費了編曲者一番心思。

儘管如此,難得經過多年的發展,香港旋律能組成自己的班底進行創作,把組織的極限推上一層樓,《時光䟇極限》絕對是一次值得支持的大膽嘗試。而且,誠如趙伯承所說,近年無伴奏合唱這種二次創作開始「入屋」,可見他們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作者為無伴奏合唱組合CM Singers和Zense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