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區二十週年系列」(二):「施政透明度」

「特區二十週年系列」(二):「施政透明度」

筆者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討論特區二十週年前後香港的新聞自由情況,第二篇文章,筆者希望承接前文對「閉門吹風」、「權威消息」的批評,談談政府施政的透明度。

上週初,立法會議員莫乃光、陳淑莊及郭榮鏗宣布以私人條例草案形式提交《公共檔案條例草案》,推動立法。而事實上,過去數年,政府施政屢屢出現透明度不足的問題,在鉛水事件、橫洲發展計劃、設立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等,都給人一個印象:名為「團隊負責,開誠布公」,實際是「整個團隊不問責,市民不明所以」。

上月,立法會帳目委員會經過聆訊後發表鉛水事件報告,點名批評房屋署署長於首七次跨部門會議時未有備妥會議紀錄,於事件上未有克盡厥職。去年,梁振英在一個政府就橫洲發展計劃所舉行的記者會上,指橫洲發展是其個人決定。另外,西九管理局亦被指在未有充份諮詢公眾下,決定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上述事件顯示,政府在平衡施政暢順度與市民知情權的時候,明顯害怕市民,終於與民情民意愈走愈遠。

就如鉛水事件,筆者很難想像,一件影響市民大眾健康的事情,竟然會在多次跨部門會議期間不作會議記錄。須知道,會議記綠的作用,除了是就個別事件所作出的安排及跟進提供一個依歸外,亦是作為日後處理類似事件的參考。這個失誤有違施政透明的原則,增加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懷疑。

為釋公眾疑慮,政府於施政時應將公眾知情權放於首位。還記得2003年沙士時期,政府就事件成立跨部門小組應對,每日公佈新增感染人數、死亡人數等資訊。這幾年,「問責團隊不問責」,市民大眾無法有效監察政府,於是對政府的信任程度每況愈下。

林鄭月娥於競選政綱提到的「管治新風格」,能否改變政府的官僚作風,將會是未來政府獲取市民大眾認同的一大考驗。筆者建議,要達到有效管治,必須把公眾的觀感放在首位。閉門造車,只會遠離民意,遲早人仰馬翻,遑論建立互信。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機構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