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區二十週年系列」(六):「警隊民望」

「特區二十週年系列」(六):「警隊民望」

攝:Manson Wong

政府得到人民授權,在法律框架內行使武力,除暴安良,維持社會秩序,這是紀律部隊的權力基礎。軍隊與警隊,在特定時空可以行使生殺大權,是把這種授權推至極端。

香港大學民研計劃在九七回歸後,開始定期對香港警察和駐港解放軍進行民望調查,後來涵蓋所有紀律部隊,目的就是研究和監察香港的「武裝力量」,如何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發揮作用。兩制之內,我們對文武官員同時進行民意監察,是我們的責任。

香港警隊近年受到民望困擾,筆者應為,主要是因為政治角力,社會分化,導致警隊在應付遊行示威時進退維谷。在雨傘運動施放87顆催淚彈後,更令警隊民望跌至調查開展以來的歷史低點。造成這個局面,當權者有責,示威人士也有責任。

翻查記錄,回歸後十四年,市民對警隊的滿意淨值只有兩次跌穿50個百分比,分別是1997年11和2008年12月。在該兩次調查前不夠一個月,都發生了個別警務人員涉嫌犯錯的事件並被傳媒廣泛報導。數據顯示,類似的過失會在短期內影響警隊民望,當事件沖淡後,其民望便會回升。

可惜,在回歸第十五年,情況開始有變。2011年8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警隊以強硬的態度對付示威者甚至記者,時任警務處處長曾偉雄談及「核心保安區」和「黑影論」,都令公眾譁然。在其後九月的追蹤調查中,警隊的滿意淨值首次跌穿40個百分比 。

2014年雨傘運動後,警隊的民望每況愈下,在當年11月的調查中,滿意淨值跌穿30個百分比,而在2015年5月曾偉雄退任時,警隊的滿意淨值就只有21個百分比,是回歸以來的谷底。警隊在雨傘運動期間變成政治磨心,應該沒有異議。運動過後,警隊在新任處長的領導之下,民望開始逐步回升。

七十年代之前,貪風猖獗,警隊形象不佳。「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政府銳意改革,在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警隊亦乘勢改革,窮三十多年之力建構成為達到國際標準的部隊,成績得來不易。

成也群眾,敗也群眾,「六七」之後出現「雨傘」,可能是香港的宿命。如何總結經驗,在「後梁格局」中尋找出路,是一個重要課題。現任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在上任時說過要加強與市民溝通,加強市民和警隊的互信和尊重,可能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機構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