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區選現象剖析

區選現象剖析

區選過後,高投票率不再有利泛民陣營、保皇黨未能代梁特趕走泛民及傘兵抬頭等立論多不勝數。筆者認為尚可嘗試以其他角度作分析及演繹,因此本文會集中談談今屆區議會選舉中的幾個現象。

政治民生扣連?

今屆區選,保皇黨及中共黨報藉提醒選民誰是「非法佔中」支持者以企圖動員選民投票;但另一邊廂,又大肆宣傳區議會乃諮詢組織,呼籲選民應留意候選人的地區政績而不是政治立場;當區選為一套選班長的邏輯,既要他乖,也要他有做實事的形象。

泛民就似乎受雨傘革命影響,難道他們開始同意他們去年曾參與「非法佔中」嗎?不過無論泛民及「傘兵」,似乎都標榜自己是地區工作的深耕者,套用保皇的邏輯去催票。這種著重民生議題的策略是一面,另一面則是利用打擊水貨客及保皇黨否決特權法查鉛水等的相對政治化議題。北區的選民正正就是用選票給這些關心居民生存空間的候選人一種肯定。故此,無論泛民,保皇都在今屆區選某程度上採用政治民生議題並用的策略。

素人的定位

就經驗而言,今年確是產生了不少素人的。他們不懂得選舉策略,不熟悉選舉條例,沒有熟練的宣傳技巧;有的是一顆赤子之心,真正願意聆聽居民意見,嘗試組織社區網絡,促進公民參與,使更多人從關心社區出發,從而更關心宏觀規劃問題。

從社運開始,到走進建制,再到初試啼聲後被政府高調行政吸納;一路走來,去到了交叉點。更進一步踏入建制,是否代表作出相應的妥協呢?如果不予政府正面回應又是否會被打壓成社運派及激進派等呢?從政,就要知道自己定位,不然,被人牽著鼻子走是非常危險的。

選區社區之別

請容許筆者指出「選區」是個相當功利的觀念;如何將選區變成自己的票倉,到選舉時動員選民網絡其實是項非常政治任務。如果完全沒有派發選民福利,只講政策理念,似乎不是套可行策略。

不過,今年有些候選人研究怎樣才能打破舊式思維。「社區」的引入,公民參與等都直接與社區而並非選區有關。在擬定政綱,規劃的同時,居民,相鄰選區的區議員或社區幹事都可以參與,使由下而上的理念推廣更進一步,同時解決選票與資源掛勾的恆久病態。

同時,這亦是一種有別於「市區民主運動」發展的方向。在香港,鄉郊地方幅員廣闊,每名選民之間的平均距離比市區選區更遠,嘗試「服務社區」的概念當然比「服務選區」更有效。而且,基於鄉郊地方近年多次被規劃,如有在當區服務而又對環境及保育等議題熟悉的社區工作者能於政府諮詢公眾時提供協助,長遠對政府施政及加強與市民的良性互動有積極作用。

遊戲背後

從徐子見能斬根的情況我們或許以為保皇黨已成強弩之末。不過對比2011及今年區選兩派陣營的總得票,事實似乎並非如此。今年多了超過26萬選票,泛民主派增加了12萬票,但保皇派卻增加了14萬票。

而且,在一些有各紀律部隊宿舍的選區,更出現保皇黨得票大增千多票的情況。需知道選民登記後還要在投票日去投票才能增加有效選票。那麼,保皇黨的選民登記辦法及催票方式真能那麼鉅細無遺嗎?

另外一些選區,保皇黨的候選人能清楚知道哪個街坊投票了沒有。去到關鍵時刻就能打電話邀請他們去投票站一趟甚至出動私人交通工具接載。這些遊戲背後由選民登記,動員及更精準的催票策略的戲法是否能給其他候選人一些啟示呢?

點線面的拓展

筆者認為在下屆區議會選舉,反保皇黨的陣營應擬定點、線、面的方案,研究如何以線對點、面包圍線的策略,當然以點敵線是必敗無疑的;但從田忌賽馬的故事中,加上一些數據上的分析,對比人口與選民的比例等,可能會發現某些選區一些不為人知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