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國研時評——反「水貨」運動的曲與直

國研時評——反「水貨」運動的曲與直

圖:Manson Wong

去年2月16日尖沙咀廣東道成為了「港獨」份子及親建制陣營的角力場,事緣「港獨」份子發起當日進行排斥內地遊客的「驅蝗」行動,而親建制陣營則以「歡迎」活動反擊。「港獨」繼而發起3月9日在旺角鬧市「愛國愛黨大遊行」以諷刺親建制陣營擁護國人買「洋貨」的「愛國情懷」,隨後「拖篋購物團」的餘波擾攘了好幾個星期才暫告一段落。不過事件並未真正結束,最近屯門、沙田及元朗地區相繼發生反「水貨」運動,「驅蝗」行動亦藉着反「水貨」的名義重整旗鼓。關於陸港矛盾的問題本會去年已在一系列文章當中作出說明,由於事態發生了一定變化,因此有需要對「水貨」問題作出探討以作補充。

「水貨」貿易是「灰色產業」

「行貨」與「水貨」乃衍生自現代國際貿易的概念,用以區分同一種商品是否通過代理商正式引進。由於香港是自由港,進口及銷售「水貨」並不違法,「水貨」因而又有別於「走私貨」,前者僅指經過清關手續進口的貨物,不過從別國走私出口然後以合法途徑進口也非完全沒有可能,而「水貨」商人不可能把涉嫌違法的操作曝光,所以「水貨」貿易無總是無法洗淨「灰黑」的色彩。

由於商品進入內地需要繳納高額進口稅,所以挺而走險的走私活動向來十分活躍,搭通天地線的「賴昌星案」可算最為轟動。利用免稅機制把消費品轉運內地就是一種折衷,如此情況下「水貨」與「走私貨」就只有一線之差。本會不敢妄斷是否有內地海關人員牽涉「水貨」活動,也無法稽考這種活動始於何時,不過一般商品也不加掩飾地大批轉運則肯定始自開放內地居民「個人遊」政策以後,而且涉及多重因素。

首先,因為刺激本港經濟成為內地當局的大方針,「水貨」活動獲得兩地執法部門默許;再者,當時本港失業率高企工資水平偏低,有利「水貨」商人以較低代價驅使失業及半失業者「走水貨」;最後,龐大的內地市場與香港相對廉價的商品只有一站之隔,食品安全問題更加劇內地居民對港貨的需求,最終一般商品都能形成利潤。其實把商品從價格較低地區轉運到價格較高地區出售是貿易的原動力,在金融領域亦有所謂「套戥」的操作,只不過在現代化大都會出現一隊龐大的人力運輸隊並在海關人員面前以原始方式「螞蟻搬家」肯定顯得格外荒唐。
  
反「水貨」運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港人對「水貨」問題的關注是由嬰兒奶粉漲價甚至缺貨而引起的,有關情況令市民對內地人來港購買奶粉由最初同情轉為反感,不過反「水貨」運動則由揭發東鐵線的逃票行為揭開序幕,雖然逃票者並不限於「水貨客」。由於執法成本大大高於罰款收入,港鐵管理層一直視若無睹,以致逃票者越來越猖獗,甚至不時有港鐵職員被毆打。直至2009年初有市民不值逃票者所為,於羅湖站拍攝他們的劣行並在網上發佈引起社會共鳴,港鐵才有所動作,成立由25名退休執法人員組成的「特檢隊」以及將感應式閘機改回舊款三棍式以作敷衍,「兵捉賊」的遊戲亦由此展開。

由於付足車資提高了運作成本,「水貨」商人就要求「水貨客」加大載運量以彌補。到市民關注大型行李的時侯,港鐵相應在上水站限重限量擺擺姿態,「水貨」活動就擴散到其他車站。港府除了檢控施襲者以外並未直接介入,直到近年北區居民感到不耐煩而自發組織「光復」行動,港府才被迫「主動」打擊以向公眾交待。然而「限奶令」被「水貨」商人靈活的頭腦瓦解於無形,他們乾脆利誘過境市民順道帶貨,同時發展出業內的「保險」制度,水貨客交納一定的「保險金」,「水貨」商人就代為負擔某段期間的一次罰款,違反「限奶令」的個案也令法院應接不暇。

至於其他貨品可謂一籌莫展,當局只能對針對住宅充當「水貨」倉的行為加以檢控,並以「違反逗留條件」為理由禁止內地「水貨客」入境。此類執法行動根本治標不治本,最多能為「水貨」商人造成一點麻煩,就算最近地政總署根據地契條款及援引《政府土地權(重收及轉歸補救)條例》重收兩個屯門工業大廈也是姿態多於實際,皆因只會將「水貨客」從工廈趕回「街舖」,甚至加快蔓延至其他地區,市民自發組織反「水貨」運動本身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反「水貨」運動誤入歧途

可是反「水貨」運動表現一種上當受騙之後的歇斯底里,政治本錢很快就消費淨盡。運動針對所有內地旅客明顯對人不對事,擴大打擊面亦在策略上犯了嚴重錯誤。再者,「水貨」活動雖然在內地存在走私嫌疑,但「水貨客」當中香港居民其實佔過半數,他們在港購物和帶貨是完全合法的,就算超額攜帶嬰兒奶粉也只有當他們通過香港海關而不作申報才構成違法,反「水貨」運動並沒有首先促請內地加強把關引起兩地民眾的關注,逕自干擾商戶經營及妨礙他人行動自由反而理虧。

當然,對於港獨份子來說這些問題都沒有什麼大不了,他們恰恰認為中國人是劣等民族,以偏蓋全借題發揮挑撥陸港矛盾正是他們「抽水」的手段。本會去年經已就這種「司馬昭之心」作出過忠告,這裡就不作重覆,港獨站到社會大多數的對立面上注定難成氣候,希望本土派能夠知所進退。總而言之,香港無論在政治及經濟方面均無法擺脫來自內地的影響,偏安一隅的想法根本不切實際,港人應當對國計民生表現應有的關注以尋求內地民眾的理解和呼應。

研討會認為,處理「水貨」問題必需多管齊下,除了執法以外,內地必需設法平抑物價及恢復民眾對國產嬰兒奶粉的信心,與其作有限的監管還不如建立國有的生產線,以國家的信譽對生產及銷售流程負全責,而本港則有必要認真解決基層的就業及職業待遇問題。此外,反對火上添油是一回事,化解矛盾是另一回事,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息」,批評激進份子無是生非根本無濟於事,除了一條有形的邊界分隔陸港以外還有無形的稅關,只有適當提高本港利得稅率,收窄吸引內地旅客的物價差距,逐步取消本港特殊的政策待遇方能長遠促進兩地良性融合。

民間國民教育研討會
2015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