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補選後形勢

補選後形勢

這次新界東補選對往後的政局有什麽影響呢?最終的結果要到九月的立法會正式選舉才能知道,但有幾個變量和規律是可以推算得到的。

首先,我們不可以用這次的投票比例去推測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得票比例,除了各地區人口分佈、偏好、經濟狀況有極大的差異外,最重要的是這次補選是單議席單票制,而正式選舉是名單比例代表制。沒有其他政黨名單的競爭,選票就容易往一、兩個候選人身上集中。假如選票代表選民「泛民」對「建制」意願,從這次候選人得票中我看不到「泛民」的「重大勝利」,因爲兩位候選人得票非常接近。假如「建制」能互相配合,他們勝出的機會不少,對「泛民」這是不能依賴的險勝。

2012年立法會選舉新界東九席「泛民」占了六席,如果九月選舉是跟這次比例相若,「泛民」就會損失席位。當然,我也說過很多次,我們不能將問題看成是「泛民」對「建制」,因爲不管是「泛民」、「建制」、「本土」也好,它們不過是一種習慣式以意識形態爲分界的稱呼,在現實中「泛民」、「建制」、「本土」有很多派系,派系之間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和看法,比如說公民黨對於工黨在經濟上存有比較保守的意識形態,因此它們之間會有不和與利益衝突。

而名單比例代表制的遊戲規則是由獲得一定選票比例的名單取得同等席位。新界東看似是「泛民」取得六席,但如果是我們看政黨,那將會變成是民建聯取得兩席(民建聯是議會第一大黨),其餘政黨個取得一席。故此,如果目標是在議會中取得最多席位,更多政黨一方的意識形態陣營將會處於劣勢,因爲它們是此消彼長。「泛民」系列政黨比「建制」要多,也沒有外力在背後指揮調配,組織能力自然大不及「建制」一方。

加入「本土」這個因素,這意識形態陣營的票源跟原來「泛民」的重叠,因爲它們的賣點都是反對政府,那「泛民」的選票就給分薄了。在名單比例代表制中,那就是各個「泛民」政黨的得票比例會變得更少,「本土」議席增加的話都是從「泛民」中取走,但因爲政黨得票比例變小,最後整體結果不會是「鼎足三分」,而是與「建制」分野的政黨得票各自縮小。如果這情況出現,「泛民」、「本土」各名單比例跟「建制」各名單相若,那「建制」就有機會取得更多席位。

而進入立法會的目標是什麽?是爲了衝向主席臺嗎?衝向主席臺之後怎樣?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麽那再怎樣「好鬥」、「革新」、「善良」、「正義」都是毫無意義的。立法會的遊戲規則很簡單,衹要你能取得過半數議席,你就能以否決財政預算案爲威脅去迫使政府妥協就範。如果你的目標是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你進議會就是浪費大家時間。

當政黨得票比例各自縮小,這就會跟議會席位過半數目標越來越遠,因爲這些政黨失去足夠規模的凝聚力和動能。這樣子不論在議會裏怎樣「抗爭」都會是徒勞無功,至少在外行人眼裏看來你是什麽都沒做過,因爲他們不會花時間分析和觀察。外行人永遠都是喜歡看熱鬧,「本土」的動力就是不斷製造熱鬧,雖然你衹要稍微動腦想就知道他們的「行動」是全無效用的。或者應這樣說,他們「行動」的效果是彰顯自己的名望,這個名望可以幫助他們獲得選票。

因此,我們可以下結論說到九月這半年時間「本土」派會想盡辦法製造熱鬧,「泛民」在這層面上會無力招架,如果「建制」能夠利用這局勢進行部署,他們不是沒有突破議會三分二議席的希望。但「建制」的問題是,他們的人選大多在無能方面都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人才,如非獲得意識形態和既得利益這兩種結構性支持,他們在長遠也要面對分裂和彼此衝突的問題。「建制」有一大結構矛盾,就是他們嘗試同時代表基層勞工和商界的既得利益,這兩方本應是水火不容的,尤其是在經濟極度不平等的時候。不過「泛民」和「本土」都不能利用這個矛盾,因爲他們不懂經濟。

那各方出路是什麽?我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唯一要强調一點是,假如「泛民」看不出這次是險勝,毫無危機感,那他們就不應浪費時間玩政治這個遊戲。如何取得主導權是他們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問題。

我在這裏不說中央的角色,有時間再另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