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管治者的盲點

香港管治者的盲點

管理學的《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謂,每個人在任職機構內都會晉升至自己所不能勝任的位置。林鄭便是活生生的例子。既能幹又老練,令她步步高升,原本計劃退休還可以再上一層樓做埋特首,但特首所要具備的世界觀、國際視野、政治智慧和同理心,她統統欠奉;好打得的性格,在政務官層次,幫佢克服不少困難,去到做「市長」級數,就暴露其短,反而害她一鋪輸清。

一沉百踩,早陣子還力撐她的自己人馬上變臉,好似鼠王芬,一直死撐修例,「憑看表情便知外國領事贊成修例」這麼核突的理由,她都可以面不改容說出口,現在就撲出來割席,說自己在 6 月 9 日大遊行當晚已與特首辦溝通,建議將人權、無罪推論等寫入法例,但意見不獲接納。喂,妳又唔早D講?

林鄭收皮,似成定局,連出來見人中央都唔畀。到底她會以私人/健康理由辭職,抑或退居二三線,變成虛有其名的領導,便要看中共高層的人事布局,以及打算怎樣調整治港策略了。現階段建制派一面吹和風,一面發動連串輿論攻勢,污名化有想法又有行動力的年輕人,爭取中間群眾的支持。很多牛鬼蛇神重新浮上水面,全方位玩分化、抹黑,以搞亂檔為己任。過去幾年,這些場面大家見唔少,今次其實算出現得遲,反送中陣營早陣子團結一致,並沒有受到多少不明勢力的侵擾。這幾天氣氛明顯不同,時機有點微妙,就像有人一直按兵不動,直至林鄭失勢,再把握機會東山再起一般。但無論如何,政府決策層陷於半癱瘓狀態,未來一段日子忙於重整權力版圖,各大利益集團全力發功,相信陸續有古靈精怪的事情發生。

對一般市民來說,誰人上位未必最重要——若管治者的核心思維不變。明報的李先知便引述某(些)政務官的講法,指不少民生政策都受到今次風波影響而「凍過水」,包括明日大嶼和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由此可知,在不少政府中人眼中,誤港之舉是惠民措施來的,落差咪話唔大。明日大嶼倒錢落海,備受批評,筆者過去也分析過很多次,不贅。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則掛羊頭賣狗肉,本土研究社成員質疑有「官商勾結」之嫌,容許發展商借興建公營房屋之名,將不適合發展的地皮再度向城規會闖關。搞這些「民生」政策,只會重複過去的錯誤。年輕人的未來,是不會因為特府官員不知第幾次聲稱用心聆聽和加強溝通,便得到真正的改善。這是經濟結構的問題,筆者在《讀大學的經濟學》一文中已有談及。林超英也有相似的看法:

「希望政府認真內省,認識到以前曾經有效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套路今天已經不合時宜,以後不能只講『基建』和『經濟』,必須調整施政的根本指導思想,轉而聚焦在多元方式建設社會安定,需要跑到基層之中了解市民生活中面對的艱難,切中時弊,才能有效論證和成功執行真能解決深層次矛盾的應對措施。」

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也知道問題所在:「修例爭議只是社會累積多年深層危機的爆發點。」但香港現時的管治者意識到嗎?願意承認自己有盲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