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專題:校規/校服】規管學生髮型服飾有何正當性?

【專題:校規/校服】規管學生髮型服飾有何正當性?

文:陳家祺(中學通識科教師)

近代的香港人在義務教育制度下,從小便進入了學校這一制度。在這制度下,我們被「教育」說要遵守不同的校規。其中,髮型服飾等與個人外表相關的規則,經常是校園內學生與校方之間的衝突點。

筆者讀書時也經常被指髮型服飾不妥當,不過除了一次被訓導老師捉著,剪走了一些頭髮外,也沒有多理會校規(可能一眾老師及「領袖生」也懶得再跟我周旋)。到了進入社會、進入教育界後,在不同的學校工作,也見過不少(前)同事在學生的髮型服飾與學生爭辯、角力。進入了學校工作,算是多理解了訂立及執行一眾與髮型服飾相關的校規的理由。但理解多了並不代表認同——即使到了這一刻,筆者還未遇到一套有說服力的論述,在證成(justify)這類校規的正當性。

筆者想分享在教學生活中的一個小經歷:有位男學生的髮被指太長(但卻是頗「潮」的),所以被訓導老師指責。這位同學索性把頭髮剪得很短(近乎「剷青」),卻又被指髮型標奇立異、不合格。我當時的想法是:難道香港學校的髮型標準,就是要逆主流社會標準而行?社會潮流認為美觀、好看的髮型,就是學校不能接受的嗎?

適當髮型服飾對一個人的外表有多重要,相信大家都會明白。但何種髮型服飾是「適當」,可以因人而異,也隨著時代轉變。臉型較大的,可能稍長的髮型會增加美觀感;經常要「打波」的校隊成員,則可能剪得很短較為方便。更不用說潮流與社會的審美觀不斷轉變。我們又有否考慮過,學生在其私人時間中的外表、以至與其十分相關的社交生活呢?學生在一年內,包括他們放學後及長假期的時間,可能只有約三份一時間在校園內。大家都明白髮型、耳洞等等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規管學生在校內的髮型服飾,很多時都會影響到他們在校外的打扮。我們不應忘記,學生不是為學校而存在——正如人民不是為了國家而存在一樣。學校又有何「超然」的地位,規管學生與學校不相干、私人時間裡的外表?

而且,髮型服飾由學生自己來選擇,讓他按自己的意願調整,既不傷害到其他人,筆者也看不到如何會令學生本人長期受到損害。所以這類家長式(paternalistic)的「保護兒童」管理精神,也不見得可以合理化這類校規。相反,一套對「合法」髮型服飾的準則(前面不准過眼眉、後面不准「掂」裇衫、不准穿透明耳針等等),又有何重要性、能超越學生的個人意願?

有同工曾提出因為學生穿著校服、代表學校,所以其外表必須要端莊、要被社會主流所接受。那就衍生了兩個問題。第一,到底學校對學生的個人意願有多大尊重?如果學校真誠地認為,個人意願在不傷害他人的大前提下應受尊重,那就應該以身作則,教導社會各界尊重他人的選擇,義正辭嚴地提出不能無理規管學生的個人自由、要維護學生的自主,而不是反過來與社會「主流」一起壓逼學生。第二,就是再根本一點的問題:如果因學生的校服而怕他們被識別身份以至影響校譽,那何不索性捨棄校服呢?

更大的問題,是這類與髮型服飾相關的校規,在未有一套有力的論述來證成其正當性前,便不斷被引用、學生也被要求遵守。學生的個人自由,在沒有十分強的理由下,就被無情地收窄了。我們是在辦怎樣的教育?我們是要求學生盲目跟從規則,即使他們的自由會被收窄?這樣的話,教育會否成為了「馴化」公民的過程,方便管治集團持續控制人民?還是,我們希望學生能更有批判性,將來能合理地打破規則的界限,反思各種制度及法律的正當性,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就以上的種種疑問,必須要有更深入的探討。今次《通識Plus 2.0》的專題是髮型服飾的規管,找來了學生、教師、學者等分享他們的想法,希望能開啟這個在社會已存在已久、但似乎沒有認真促進不同持份者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