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寫給大學生

寫給大學生

行所當為,當然是不容易的!首先要判斷什麼是「當為」,然後誠實地、勇敢地付諸行動。

行所當為,保持對別人的尊重

公民社會,每一名實踐公民責任的人都會在「當為」這一領域常有不同的看法,公民在評論、評價一件事、一種社會行為時不是要計算他的言論會帶來讚賞或攻擊,因為這本身就違反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但同等重要的是盡可能保持對別人的尊重,和戒除我必然是對的語態,也別要輕易地視異於己見者為敵對勢力。

公民社會的建立,不在於齊同的見解,而在於對其他公民和他們的行動保持一種基本的尊重。

民主精神還是唯我獨尊?

這不會模糊了是非對錯的判斷,「行所當為」是個人的,我們只是不去把個人的判斷專斷成認為每一個人也必須跟我的看法一樣。若你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傾向,你的意識很可能是近於極權而遠於民主的。

真正的「批判精神」不會叫你看不起有別於自己價值體系的人,叫你看不起別人的精神狀態叫做「唯我獨尊」。

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始於自省

大學教育,重點不是傳授知識,因為知識不斷改變,尤其是今天快速的互聯網時代。

我讀大學時,那個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強調的是建立「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我不知道今天的大學教授是否仍然在教學時強調這個。年輕人對於「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又有什麼理解。

「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始於「自省」而不是只懂得把批判的矛頭外指。今天的我是如何形成的呢?互聯網對我這一代有什麼影響?為什麼我有這樣的觀點,我的觀點有什麼漏洞嗎?對自己的了解與對世界的了解視為同等重要,沒有了這個,我們會成為一個充滿了盲點的人,所謂的「批判」很可能是自我盲點的放大。

你真的了解你批評的對象嗎?

除了自我了解,「批判」之前,還必須對所批判(很多時其實只是批評,上不到批判這個層次)的事情有合理水平的理解,譬如說,當你說「泛民三十年一事無成」又或者「支聯會行禮如儀」,究竟你是否真的最少了解過香港近三十年的歷史發展,泛民主派或是支聯會曾經做過什麼?有了這個基本的了解,當然任何人也可以對歷史有他自己的詮釋和判斷,而這個判斷最少是有內涵的。

還有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在「批判」的時候,我們是誠實的嗎?我們不但不能扭曲事實,也不能扭曲對方的論點。同等重要的是,我們批判或是辯論時,究竟是為了追尋真理,還是為了要贏?當知道更多的資料證明我的觀點是錯的,你是否有一個開放的心靈,願意接受並修正嗎?!

You are what you read/watch

有一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 你的身體狀況由你的飲食決定。我按此寫以下這一句:You are what you read/watch!

所謂的「洗腦」從來都存在,每一個年代都有不同的閱讀風氣、體驗和讀物。我那個年代喜歡閱讀的人都必定會讀過「志文出版社」的出版物。這間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和「哲學」書籍,在70、80年代,就像是流行讀物,「文青」總有一、兩本在手,這些讀物談文明、講價值,倡博愛。我本人尤其是受到十九世紀德國人道主義巨擘史懷哲(A. Schweitzer)的「洗腦」。香港社運界被所謂的「左翼」主導,我相信是跟那個年代的閱讀內容有關。

另外,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讀物中包括那些人生感悟的小品,其中一位作者的作品經常上暢銷書榜的叫做杏林子。這些文章經常勸導人要推己及人、多從別人的處境考慮事情,提倡忍耐、節制、付出、適度、獨處等。

碎片式閱讀的印象式評論

在社交媒體取代書籍閱讀的「社媒世代」,大部分的閱讀均是碎片式的,這包括了閱讀時間和內容,而且影像漸漸成了人們閱聽的主流,有影音版和文字版選擇的話,人們基本上傾向選擇影音版。很多研究已經證實,影音閱聽與文字閱讀即使是內容一樣,但其形式(Form)的分別也可以使閱聽/閱讀者產生不同的理解效果。

今天人們內心的躁動當然很大的原因是在香港政局的惡化,但其實跟閱聽習慣的改變也是可能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