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屬於學生的手冊,和時間

屬於學生的手冊,和時間

【文:戚本盛 @進步教師同盟】

不少人在買了新電話或新平板後都會安裝自己喜愛的背景圖片,甚至連個別應用程式也會選用不同的牆紙,這樣做顯然不能增強手機或平板的功能,而只是藉著個人化的設定,使其有了機主的個人特色,因而也成就了和個人身份認同(identity)的關係。

學生手冊也一樣,如果想學生視之為自己想用而不是被迫使用,那麼便是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手冊自己用,實在是培養學生自我認同,從而真正自主的一個境界。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學生還不能完全自主,例如學生還須學習、還需鷹架(scaffold)的教育觀點,或者因為學校還要應用劃一規訓的管理手段。那麼,在完全自由和完全不自由之間,即在學生手冊自選或被選之間,還有不少中間地帶,可讓學生自行修飾的,像手機安裝牆紙,在封面內頁貼一幅偶像的相片,或者任他們畫或寫上甚麼,這些都可說是某種限制下的自由,讓學生認同手冊是自己的東西,從而多用、善用。

自主學習其實也屬於這種限制下的自由吧,自主學習不是真正的、完全的自主,起碼,自主「不」學習不是選項,除此以外,在學生的求學歷程中,很多也不是選項,例如高中的選科。當然,人世間是否有真正的自主,還是哲學家研究不休的課題。也許一切都是相對的,如籠中鳥是否自由,須視乎鳥籠的大小,而不只是看有沒有籠。

對人來說,時間就是這樣的一個鳥籠吧。籠越小,鳥便越不會飛,我不知道這樣的正比關係在籠多大後便不適用,但若放諸學生的時間管理,則理應也是逐步讓其有自決運用時間的機會,學生才能學會管理時間的,規管越多越大,學生便越學不會。這是他律和自律的關係,至為明顯。

如果說學生尚小,還未能享有完全自決時間的自由,但能自決部份時間還是可以而且應該的。一天之中,是否可以留白一或兩段時間,明言是屬於學生自己的,例如一段半小時,安排在全日中段,讓學生自己決定做甚麼,可以看書,可以做家課(甚至是稍後要提交而仍未完成的),可以睡覺、玩耍,可以和同學攀談,且叫這段做「神聖時間」或「真我時段」,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大抵極有意義。

事實上,這種每天劃出「神聖時間」,誰也不能干犯的時間管理策略,也是整天營營役役被瑣務拉扯的現代在職者十分需要的。另一段也可以是半小時,起碼有十五分鐘,可以安排在放學離校前,鼓勵學生安坐下來作反思,回顧和整理全日的歷程,也十分重要,當然,做甚麼只可鼓勵,因為一旦規定,便又失去藉時間管理來培養自主的意義了。

可以預計,這樣留白可以令學生無所適從的,因為他們早已習慣被安排,不過,開始自決部份時間後那種因自主而來的滿足,可望帶來足夠的動力,讓學生追求更大的自主,這種追求,也正是尋找自我的動力。劃出屬於學生的時間,意義在此,其實,時間向來都是學生自己的,「神聖時間」的策略,充其量只是把時間還給學生,「成本」極低但意義不少。

(自主學習之時間管理,之三)
(圖: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