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開學日?高危日?

開學日?高危日?

原圖見

最近,社會各界均高度關注開學以來接二連三的年青學子輕生個案。事實上,當我們嘗試翻查紀錄時,竟發現類似情況在近幾年原來從未間斷[1],更和同屬亞洲發達地區的日本之統計數字不謀而合[2],實在叫人憂慮。作為老師和青少年工作者,面對年復一年的開學危機,除了感到惋惜或震驚外,我們更希望的當然是覓得解困良方阻止悲劇重演。本人在此拋磚引玉,嘗試分析有關成因,從而減低危機發生的機率。

了解問題癥結 及早識別危機

愚以為,要有效的解決問題,首要任務是先掌握問題核心。表面看來,九月之所以高危,是因為暑假結束,學校重新開課,被隱沒的學生問題自然而然地再次浮上水面。然而,更值得大家思考的是,究竟年青人正面臨什麼壓力?為什麼問題總要在開學時爆發?

根據日本、美國、澳洲等經驗指出,嚴重的校園欺凌極有可能是元兇之一。除了傳統的肢體衝突外,隨著互聯網普及社交軟件盛行,更多的欺凌個案其實發生在成年人無法觀測的地方。也許很多成年人不明白,為何「改花名」、恥笑、「P圖」及集體杯葛等在成年人眼中看來無傷大雅的小事,會致令學生精神崩潰。眾所周知的是,青年人特別重視自我形象,講究群體定位,而從眾心態又會將好些社交能力較弱的人排擠在外,而暑假一類長假期,正是上述問題的溫床。事實是,情緒受困者並不一定如我們所認知一樣容易辨認,尤其在暑期一類長假期,缺乏社工及老師的觀察,又無拒絕上課等異常表現,即使是朝夕相對的家人亦未必能看到學生正受情緒困擾。當來自同輩的壓力上升至極高水平,對於這群備受攻擊的同學而言,新學年的開始非但沒有帶來新氣象,反而是極危險的巨型陷阱。

根據1999年報刊的報導,當時教育署的分析指出學生缺乏良好家庭關係/管教是導致許多自殺個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同年審計署的調查亦顯示,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問題所在。不經不覺,十五年已經過去,可惜問題仍然未得到改善。香港社會的少子化趨勢令家人之間的角力轉趨嚴重──愈來愈珍視個人自由的年青人與望子/女成龍的父母之間形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跟聖誕新年等日數較短又鄰近測考的所謂長假期相比,時間較長的暑假的確是上佳的緩衝區,可是當暑假一完,排山倒海的功課壓力又會再次襲來,而這正是開學日易出岔子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兩個要點以外,香港出現開學高危日的其中一個最重要、但又最易被人忽略的原因,正是政府當局並無意志去解決青少年問題。引用社會學家涂爾幹(E. Durkheim)在《自殺論》一書對自殺的看法,人之所以會自殺與社會發展其實有著複雜的連帶關係,而當中人與社會連結是否薄弱正是關鍵一環。眾所周知,香港社會發展單一又欠缺政府支援,年青人除跟隨前人舊路,努力讀書入大學以外根本苦無出路。偶爾也許有一兩人可以成功另闢蹊徑成功突圍,但總體而言,可供年青人發揮的空間根本少之又少。結果,早知自己無法緊隨主流社會價值往上爬的年青人唯有繼續迷失。更甚的是,當局明知問題嚴重,仍不仿傚外國政府進行深入研究,而目前透過學校、社會福利署或其他非政府機構提供的各類支援服務亦缺乏統籌,自然無法有效地防止學生自殺。

當然,我們仍然可以依靠前線老師或社工的日常觀察,例如學生最近是否突然變得沉默寡言,飲食和睡眠習慣有否改變,突然放棄嗜好等,發掘自己熟悉的學生是否出現自殺意圖,但在人手不足工作量日增的大環境下,這種做法是否足以應對眼前一年一度的危機,答案似乎早已刻在牆上。

作者:周子恩,中學教師,學生輔導主任,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原文刊登於《Roundtable Education教研報》

[1] 去年開學前後學生自殺事件,《文匯報》,2014-09-03
月內3學童自殺 社工指港孩脆弱,《明報》,2011-11-15

[2] 根據日本的政府數據,9月1日是歷史上18歲以下青少年自殺人數最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