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史課程要加強學生甚麼歸屬感?

歷史從來都是塑造政權正當性的重要支柱,尤其是缺乏其他正當性基礎的政權,對歷史的建構、詮釋和傳授,總是虎視眈眈。

現行的本地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是1997年的版本,廿年後,政府終於發表改革的諮詢稿。這廿年間無論是香港內部的政治生態,還是中港關係,都已發生很多也很大的變化,社會不斷撕裂,信任飽受侵蝕,在此氛圍下的中史科改革,自然難逃爭議。

首先須予留意的是課程的宗旨和目標。宗旨和目標為課程內容界定方向,屬課程規劃的經典進路。下面二表,比較初中中史課程的1997年版本和2016年改革諮詢稿的宗旨和目標,黃色標示的是有實質差異的內容。

以上兩表並列的比較可見,一些修訂較易理解,例如可能出於歷史研究的進展,略去「融匯其他民族的文化」這樣的漢族本位的說法;可能出於歷史教育的取捨,刪除「學術、宗教思想」這些對初中學生容或過於艱深的內容。

一些差異卻是較難理解的,例如1997版本的課程目標,對應培養優良品德的宗旨,有「透過對歷史人物及史事的認識,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以及對民族、國家的歸屬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的一句,但在2016版本中培養優良品格的宗旨卻在課程目標中完全落空,未知是有所遺漏,抑或刻意如此,若是後者,則可謂莫名其妙。

2016版本較為突出的是香港史給提上宗旨和目標的部份。香港史長期於香港學校課程不被重視,有的也只是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等簡略內容,或者是常識科中的漁村蛻變,以及香港社會「華洋雜處」「地少人多」等如今看來極盡誤導的內容,捨近圖遠本來就是無根的殖民教育的慣伎,香港史因而如此單薄,彰彰甚明。

相較之下,九七後廿年強調香港史,本應理所當然,可是,從上面比較可見,2016年版本的香港史認識,是肩負起「了解香港過去發展的歷程、及與國家的關係,加強對社會、國家的歸屬感」。這裡的「國家」,究竟所指的是作為一般概念的「國家」(the State)(A),抑或在這塊大陸上歷代政權的一個歷史的「中國」(B),抑或1949年後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當代「政權」(C),是必須釐清的。若屬A,當為教育初衷,應予肯定;若屬B,或因屬中史科範圍而尚可接受;若屬C,則「國民教育」借屍還魂,可謂照然若揭。

評2016初中中史課程改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