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布列頓百歲誕辰紀念音樂會

布列頓百歲誕辰紀念音樂會

(原文刊登於art plus 4月號)

今年同時是英國作曲家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 的一百周年誕辰。為此,香港藝術節安排了三場布列頓百歲誕辰紀念音樂會來紀念他,全由DieKonzertisten擔綱演出,並在三個不同的場地舉行。

布列頓是近代英國古典樂音樂家,身兼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於一身。他的風格變化多端,時而簡單,時而充滿奇怪的和聲及大跳的旋律,而且品類型廣泛,由電影配樂、管弦樂,以至歌劇、室內樂等,包羅萬有。

布列頓也是一名人道主義者,常透過音樂表達出人道關懷。例如他的成名作歌劇《彼得‧葛蘭姆斯》,就是關於一個含冤莫白的漁夫的故事,表現了社會對弱勢社群的不公義。另一名作《戰爭安魂曲》更是開宗明義的反戰宣言。

說回音樂會,筆者聽了這個紀念系列的第一場音樂會。指揮Michael Ryan和兩名獨唱者ElizabethCoupe及Nathan Vale都是地道的英國人,想必是Die Konzertisten刻意安排,令演出充滿濃厚的英國氣息。該場音樂會在演藝學院舉行,由兩首篇幅較短的合唱作品—《C大調謝恩讚美頌》和《歡欣讚美》開始,並由在英國深造的楊欣諾負責管風琴伴奏。

上年Die Konzertisten曾在表演中使用了不常見的站台方式—把雙合唱團稍微彎曲,像新月般面向指揮,結果音色不太理想。是次音樂會他們恢復傳統的站法,四個聲部的聲音的融和在一起,音色非常好,可見站法對合唱表演的重要性,細小的改變對演出會有明顯的影響(當然練習時間、指揮和場地對音色也有影響)。各個聲部的聲量平衡亦做到很好,只是在齊唱時男低音的聲量稍為較弱,若能加強少許的話,相信能令和聲更飽滿。整段《C大調謝恩讚美頌》演出很和諧,惜未能營造高潮,顯得較平淡,而《歡欣讚美》的演出穩定,表達出歡欣的情感。

獨唱的女高音ElizabethCoupe用了傳統英式的唱法,唱腔較「直」,語氣上沒有太多的修飾,情感起伏不大,亦沒有強烈的震音。她的聲質宛若孩童,特別是高音,仿如一名詩歌班的男孩在唱歌般。

接著的是《小夜曲,為男高音、圓號及弦樂而作,作品31》。這是布列頓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作品,音樂包括了六首歌曲,歌詞取材自六首詩,以一段圓號獨奏開始和結束。布列頓特別要求圓號以自然泛音(natural harmonic) 吹奏,藉此達至一種原始的感覺。不過由於自然泛音的音高(音頻) 與西方音樂的音階的音高略有不同,因此聽眾或會不習慣,以為圓號手吹得不準。

圓號手Joe Kirtley準備了兩個圓號,一個獨奏時用,另一個伴奏時用。圓號獨奏部份極難,不但有很多大跳,也不乏停留在高音區的長音,對演奏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Joe Kirtley也被考起,偶有失手。

男高音Nathan Vale亦「出閘脫腳」,第一個音準備不足,但他能迅即調節過來,表現出良好的心理質素或豐富的演出經驗。他的唱腔與Elizabeth Coupe的分別很大,震音幅度很大,富有戲劇感。他在表演中展示出一流的歌唱技巧,特別在第五樂段〈哀歌〉,整首歌都是在高音區域徘徊,容易使控制聲帶的肌肉疲累。但Nathan Vale的聲音絲毫沒有流露出疲態和繃緊。他用上了頭腔、假聲和混合兩種唱腔的唱法來唱這段高音樂段,更能完全不留痕跡地轉換唱法,顯示出高超的技巧。

下半場只有一首清唱劇《天國的良伴》。這套作品共分3個部份,分別是講述創世前天使和路西弗是如何墮落的〈創世以先〉;描述聖經中天使故事的〈經文中的天使〉;描述民間傳說中天使故事的〈生與死的天使〉。當中的歌詞取材自各篇詩文和經文,除了演唱外,還會由一男一女的講者朗誦出來。負責朗誦的是杜格尊和邱歡智,他們流利的英語,配合抑揚頓挫的語氣、快慢有序的節奏,令朗誦變得生動,也使樂曲生色不少。

整套樂曲不乏艱難的樂段,例如爬音、不常聽到的音程、無旋律性、無調性似的旋律等,Die Konzertisten不但應付自如,演繹亦頗佳,這歸功於合唱團的努力和Michael Ryan的能力。Elizabeth Coupe和Nathan Vale在後半部份和合唱團一起合唱,雖然二人的唱腔大相徑庭,卻出人意表地合拍,是樂曲的一個亮點,讓觀眾欣賞到一次有趣的音樂化學反應。

評論場次: 2月23日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廳 8:1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