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花錢興建西九,不如花心思辦好我們的藝術教育

圖:蘋果日報

早幾日無意間,與同事談及近日教育局急辦中期檢討諮詢會一事,席間問及視藝科是否正面對一些課程上的問題…… 事實上,作為選修科,視藝科一向為人所忽視,即使是面對課程考評上的問題,一向都是有苦自己知。

自新高中以來,視藝老師需要面對的是50%校本評核及50%公開試考試,而視藝科校本評核是眾科中佔的百分比最高的。三年高中時間(其實亦只有兩年半),如何分配完成是十分關鍵。同學既要做作品(一個主題四份),又要進行繪畫訓練,更要認識古今中外的藝術史,好讓同學更全面理解考試題目,以便作答公開考試的評賞題目。接手新高中已經三屆,到現在仍未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以幫助同學。
  
面對坊間對視藝老師的各項批評,筆者感到十分無奈。有些大專老師甚至批評中學視藝科淪為流水作業,有既定的模式創作,作品集一式一樣,毫無創意。事出有因,如果大家看過教育局展示的Portfolio要求、考評局的評分準則,大家大概會較容易理解為何出現模式近似的作品集。曾經有大專老師表示,同一所學校學生所用的媒介、藝術家評賞、作品主題都一模一樣,沒有個人獨特性。而如果老師明白,創作是需要一對一作為指導,而所面對的都是能力較弱的學生,同時又需要教授二十多人的班,以每人需要創作四份作品計算,即是老師需要幫助啟發學生進行八十多件創作。一位老師,可以嗎?

大家從來都清楚藝術創作是花時間而且需要空間去創作,作為視藝老師,有時候,覺得自己更似一名校工,每日放學開始陪伴學生創作,成為每晚最夜的一位離開學校,假期回校開門讓學生回校創作,試過連續十九日沒有放假回校工作。除了本科,帶隊帶活動文件記錄亦是日常事務。視藝老師需要面對的,又何止是本科呢? 有點離題,不過亦是生活寫照。

當然,如果花上的時間是有助學生學習,時間亦有其價值,可惜是現今的考評標準,根本是扼殺創意,限制學生在四年內就同一主題探究,作深度而多角度思考。作為藝術創作,不是應該鼓勵多方面探索嗎? 三年限制在同一個主題,真的是在培養創意?如果大家有留意教育局所舉辦的中學生視覺藝術展,大家不難發現近年學生創作的作品離不開瘦身、舊區、政治議題……原因何在?有修視藝的學生都不難理解,因為易找資料,方便做研習。結果創意落於單一議題式的探究,這是培養創意嗎?

另外,為了應付本科的考核要求,同學每天都必須花上大量時間做作品、練習、portfolio,當中佔20%的校本評核亦是學生每天回家的家課。學生需要在作品集中陳述個人意念、把創作過程記錄、進行藝術品、藝術家分析,所要求學生的非創造能力,而只是文字能力。曾經有位學生,圖像能力很強,做作品十分出色,而且對事物總是充滿探究精神,可惜有讀寫困難,當談及他可以如何改善作品集時,不禁淚流滿面,說:「我真係好比心機,點解永遠我花好多時間,結果都不及他人一成(考試),我真係好盡力。」說著,分享了很多他在學習上遇到的挫折和不愉快。在如今注重文字能力的學習制度,本已經打擊自信心,連唯一可以讓他發揮的地方都成為語文的考核場所,對他們而言,公平嗎?

考評局曾經回覆指,進入大學,學生都需要面對文字等要求,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入大學?我們不是都應該在高中提供普及藝術教育,讓更多人認識、以至享受藝術呢?我們的藝術界,重要的不是藝術家培養,而是觀眾群的培養。觀眾群正正應該是從小到大,學校視藝教育中建立,視藝高中精英化,實無助推動一個社區的藝術發展。

政府大灑金錢建西九,說要甚麼培養創意人才,根本溯源,請你做好我們的藝術課程及考評再說吧!

其他參考文章: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有關視藝考評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