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毛孟靜:連戰大陸行見港台分別

因為連戰在大陸的「和平之旅」,回想劉千石去年提出的「和解」之說。不管是尋求軍事上的和平,抑或不過是對話式的和解,在北京泰山壓頂的氣勢下,總讓人覺得一根槓桿側向一邊,並不公平。

京官不住提醒香港的民主派,要先放棄反對「一黨專政」,才可取回回鄉證。不日,也該會重申台灣必須放棄台獨念頭,才可以有真正的兩岸和談。香港早已回歸到一國兩制旗下,除了零星的抗議,現實如是,大多數香港人選擇噤聲。饒是這樣,事發時仍然有不少人視劉千石的和解論為一款「出賣」。時至今日,劉確也已得回一本正規的回鄉證。

台灣自然是另一個故事。北京這邊廂用一大排飛彈瞄着台灣,同時還剛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那邊廂即請連戰半官式到訪,同樣肯定令好些台灣人有「出賣」的想法。

連戰與劉千石,除此之外也沒得比較。劉曾是香港工運領袖,論政績,屈指可數;連戰的政績,絕大部份人就是一時想不起來。連氏的最大賣點,不過是他作為百年老店國民黨主席的身份。

這個身份,不比宋楚瑜的親民黨主席銜頭,並非泛泛的台灣在野政黨領袖,而是得孫中山先生、國共政治悠悠深重的歷史支撐鞏固。中國近代史,由來以國共為對口單位,連戰這名缺乏政績、不見風采的政治人,在台灣輸了總統大選後,左手挽兩岸最新政局,右手拎歷史政治資本,跑到大陸去大大露臉一番。大陸同胞,自然是熱烈歡迎的,看歡迎的標語中有這麼一句:「連哥你讓中國人感動」。

這種中國人的「家事」,卻極受國際傳媒關注,看「胡連會」之受矚目,雖然焦點是「胡」,並非「連」。外頭人着眼的,是北京對台灣問題的最新態度。沒有誰樂見兩岸開仗,由小小香港數起,整個亞洲如是,西方勢力尤其美國如是。

於是,明明是奇哉怪也的情況,就像輸了總統選舉的克里,不可能到外頭去代表布殊政府談判,但台灣基於政治現實及歷史因由,是可以接受由連戰迹近以台灣官方代表的身份,與北京領導人磋商去的。國際上的大前提,叫「一個中國」。

這個局面,彷彿有點對不起台灣的民主體制,台灣人選的總統,叫陳水扁。但在「一個中國」的一把大傘下,也許亦因篇幅關係,這一筆,國際新聞大都略過不提,遑論本地傳媒。

事實是,就像也曾有許多香港人支持劉千石的和解論,覺得民主派與中央長年對峙,老是一副冷戰僵局不是辦法;在台灣,民意調查說逾半的台灣人認可連戰的大陸行,歡迎北京對台釋出善意。

香港沒有民主體制,政見上的大圍民意可以給一手撥開,又或者,來點呵護甜頭,也就沒事了。但在台灣的民主體制下,乖乖不得了,民意等如選票。陳水扁原先努力描黑連戰,急見連戰給成功描「紅」,陳在出訪馬歇爾群島(根據地圖,位中太平洋)際,連忙再稍稍扭軚,更放軟語調。

劉千石的和解論,在香港哼唧一輪,扭一番,基本上不了了之。連戰的和平之旅,在台灣卻有可能掀起選票戰,實踐民意威力,聲勢會得繼續大鳴大放下去。香港沒民主,台灣有民主,凸顯出兩地最大的分別。

毛孟靜
蘋果日報    200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