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何要佔領(一)

現場的問號

十月二十三號,星期日。那天經過匯豐總行樓下,打算看望一下「佔領中環」的反對資本主義論壇。簡陋的「反對資本主義 佔領中環」紅底白漆字橫額前,長毛慷慨發言中,論及資本家吸血的貪婪本性。他旁邊坐著左翼21的覃俊基和香港城市大學的陳敬慈。我本想當個安靜的觀眾,又或扮演課堂上的專心聽講的乖學生。這樣的打算在行動現場注定失敗。

我給逮個正著。

「你說普通話嗎?」不太確定的國語自身後傳來。
回頭望望:是金髮碧眼的兩個男子,年長的一個蓄有金鬍鬚。立即自動轉做英文台。
「需要我為你們翻譯嗎?」

「不, 我們只是想知道,這兒是在發生什麽事?」
「這是一個論壇,」天,這很明顯。「由本地的年青人發起的,正在說話的那個人是一名本地活躍社運份子。」
我頓了頓,「他正在談及有關最低工資的議題,」
「...他想說的是,最低工資有時不過是資本家合理化剥削勞動者的手段。」

「但是,他們的訴求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我想他們是反對資本主義。你知道,這個運動可以算是對美國華爾街的佔領運動的聲援。」
「當然!我們就是從那兒過來的呀!」原來他們是美國人。
金鬍鬚男子追問:「他們是想要有什麽的改變呢?」
「…他們想…他們正在討論中...」我有點結巴。「…這個...」
「沒關係的...」男子安慰我說道。
「他們現在住在這兒,是想嘗試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其實我也不太確定,抗爭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但我不想就此放棄,「一種在資本主義以外的可能性吧...」

金鬍鬚男子笑了:「我們正是因為資本主義才能到這裡來的呀!」
這時我看到他們身邊多了兩個人,一個婦人和一個大概初中年紀的女孩。是一家人來這兒旅遊啊。父親母親大兒子和小女兒四個人。「真有錢…」我暗自想。
「那也沒錯啊...」也許是我有點心虚,我沒有反駁他。
「無論如何,謝謝你。」父親親切地笑了笑。這只怕是結案陳詞了。
「…噢…不用謝...」就如此,輕輕地放過了他們。

資本主義出了什麼問題

仔細想來,美國遊客的問題背後的一套邏輯:資本主義根本沒有問題,因為我們家就很有錢,我們現在活得很好。有吃有住,賺得夠多還可以去旅行。至於有的人很貧窮,可以設想他們的回應:因為他們不夠努力,所以才會沒有錢。只要努力才能生存,本來就是大自然的定理。

這正正也是香港人的普遍想法。香港的基本法寫得很明確,自1997年回歸計起香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制之所指是資本主義制。香港人,尤其是自89六四之後,對國內的專制政權和共產主義生了極大的恐懼,非此即彼,不自覺的就認定資本主義制度才是正確的。

但到底,作為齒輪或鏍絲,我們對於資本主義的運作只是一知半解。在歷史中代表「資本」的東西恒久有之,而「資本」的定義亦不斷變更。在封建時代,土地就是大地主的資本;在工業革命的年代,「工業資本」是金錢和機器;而到了今天,資本的操作轉移到金融工業,「金融資本」就是數量龐大的衍生工具、證卷、債卷、基金等等。懂得操作或者掌握這些「資本」才能擁有權力/控制權; 反之推論,擁有真正的權力的人是擁有這些資本的人。

馬克思認為,資本家的權力來自掌握「生產的技術」,但事實上單單如此並不足以為他們的權力護航。在工業年代,他們除了機器和工廠以外,也需要大量的集中的勞動力去生產商品。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要用多少時間來製作它;因此要提取價值﹣賺錢﹣就得剝削工人的時間,意思是,工人付出的時間所製作出來的商品所賺得的一定要比工人的所賺的多。資本家又狡詐地將工資下調至不合理的低﹣迫使工人要每天工作多於十小時。

如果要獲得利潤,就必需得剥削工人。剥削這個行為的本身,才是追逐資本的關鍵。一般人工作所得的酬勞永遠不會同付出的時間/勞動成正比,這是資本主義得以運作的基本邏輯。大家以為努力工作就能囤積財富,這其實是資本家為了令大家馴服而固意誤導的想法。

工業的年代在六、七十年代來到香港,八、九十年代來到深圳,很多人都在工廠打工。深圳的工廠大量聘請內地的省份的農村移民和童工,除了因為人手不足,原因也是這些離鄉別井的人們特別易剥削和欺負。蘋果電腦的內地工廠富士康發生的連環跳樓事件(註1),正正是重重剥削的反動,在密集式的工廠內,剥削已不止於時間和金錢,還去到空間和行為的控制,導到工人們壓力無以消解,迫不得已自殺以解脫。這不是絕對不是個別的心理問題,也不單純是管理的問題。

消費的教化

起初,人們並不熱衷為資本家工作,拒絕超時工作,拒絕被剥削。他們只是想取得和在從事農業/手工作業時期一樣的薪酬,也是如此,早期的工廠很多都無法運作,以破產收場(註2)。可是,後來工廠的老闆想到一個聰明的辦法去解決問題。

他們支付工人更多的金錢去為他們付出的時間作出「補償」(註3)。當超長的工時切斷工作和生活的連繫,人們的生活苦悶而重複,資本家大力宣傳他們過剩的商品,說汽車、房屋等各樣產品就是「快樂」、「優越」的代表,游說人們用他們的薪金去購買商品。漸漸地,人們開始以為,工作/生活的意義就是要去賺錢,賺錢然後買取商品就成為他們工作的動力,自願成為資本家的嘍囉。美國的工業革命始祖級人物、發明「流水生產線」(Assembly line)的亨利.福特,就曾主張要提高工人的薪金,令製造汽車的工人能購買自己有份製造的東西。當然,他的目的只是提高福特汽車的銷量、擴大顧客的版圖,以增加自己的利潤,而互O工人的生活福祉云云。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補償金」是從哪兒來的呢?答案就是銀行。中央銀行狂印銀紙、大量放貸,一向都是政府「刺激」經濟的手段。在好久的以前,真金白銀是流通的貨幣,但它們太過沉重不宜攜帶,顧客把黃金交由金匠保管。這是銀行的雛型。人們把金放在銀行,銀行把發出收據給顧客作出保證:拿著1000 盎司金的收據可以換回1000盎司金,這些收據就是紙幣。可是因為反正顧客也不會真的一次過提取所有金條,銀行為了賺取利息,開始偷偷地印製更多的收據,貸給那些需要錢的人。因此銀行即使只有10萬盎司金,也可以發出相等於100萬盎司金的紙幣。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學者指出,這種美其名為「銀行存款準備制」(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的設計其實是一種欺騙的手段(註4、5 )。

註:
1)富士康事件:2010 -2011年間富士康發生了十七宗員工跳樓自殺事件。
2)Andre Gorz : <>,Chapter 1,頁21:"The worker did not ask: how much can I earn in a day if I do as much work as possible? but: how much must I work in order to earn the wage, 2 1/2 marks, which I earned before and which takes care of my traditional needs?"…"The unwillingness of the workers to do a full day's labour, day after day,was the principal reason why the first factories went bankrupt."
3)同上,Chapter 4,頁44﹣45“…the workers must agree to view their work as a means of procuring such compensation…It is not enough to produce growing amounts of compensatory goods and services; it is also necessary simultaneously to impose working conditions which will create the compensatory need for these good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educating the workers to prefer these compensations to the relatively comfortable working conditions…"
4)米塞斯學院:金錢、銀行體系和聯準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xq_jyRVkNc&feature=related
5)David Boyle :《金錢的運作》,第二章,紙老虎﹣鈔票的發展和銀行業的開端,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