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弱」?

「老」=「弱」?

圖:教德樂義工與學童相處融洽,建立如家人般的關係!

我們現在先來一條熱身問題:什麼是「老」?

有人會以年齡來定義「老」。如在香港,凡年滿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均符合申請長者咭的資格。又根據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院(IIASA)於2015年的研究[1]指出,剩下的壽命若少於15年,才能定義為「老人」。故按照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來計算,74歲或以上才可算是「老人」。

另外,亦有人提出以身體外觀及內部變化來為其定義。一般而言,當你的皮膚逐漸粗糙及失去光澤、臉上出現皺紋和開始長黑斑、開始掉髮和頭髮變得灰白、身型慢慢「縮水」、駝背、骨骼變脆、肌肉硬化及萎縮、腦部心智及記憶能力減退等等等等⋯⋯你就算是踏入「老化」的階段,逐漸變成一個「老人」[2]。

亦有學者提出將「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合併界定「老年」。除了有上述提及老化的生理特徵外,還應該包括心理的老,即個人意志消沉、心理失常、再無奮鬥創造精神;及包括社會的老,即年齡達到退休年齡的標準。符合三方面的準則,就算是「老」[3]。

現在我們再來第二條問題:你怎樣看待「老」?

依筆者個人所見,多數人對「老」的看法及觀感,是建基於以「年輕」為本位的二元對立論。年輕代表著青春活力、生機勃勃,如燦爛的艷陽,年老代表著虛弱衰退、了無生氣,如漸滅的夕陽;年輕就是勞動人口,年老就是依賴人口;年輕就是擁有,年老就是失去;年輕就是財富、機會,年老就是負擔、累贅──

「老」,是多麼的使人無能為力,又使人畏懼。普遍人對「老」都有一份莫名又根深柢固的抗拒和反感。「老」,一直與「弱者」、「被照顧者」、「家庭及社會的負累」、「綜援受助人」、「失業人士」等負面角色掛鉤。我們不但恐懼自己成為老人,我們也(較)不喜歡老人的存在,對他們傾向持有負面印象。你是這樣嗎?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反思自己對「老」的看法。回歸第一條問題,到底什麼是「老」?是不是我到了六十五歲,成為了社會制度下所定義的「長者」的身份,就宣告了我的人生開始步入衰退及被救援的晚年?是不是當我的身體外觀及內部開始出現各方面的老化跡象,我就不可以再保持活力,周圍跑跑跳跳?是不是當我到了退休年齡,要從職場上退下來,我就是「老」了?

我們得承認萬物皆有始有終。老化的過程是必經的階段(倘若你能活到一定歲數)。所有我們眼見的那些行動不便的、或有腦退化症的、或正躺在善終醫院等待離世的老年人都是真的。但「年輕」和「年老」真的是絕對的二元對立嗎?為什麼「老」了,就一定是為生命倒數的無奈與嗟嘆,而非是在努力半生後快樂享受及再建豐碩人生的開始、又非是人生智慧與閱歷的累積總和?隨著醫學進步,知識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尤其是較發達國家的人民)普遍愈來愈長壽。只要仍有心有力,「行得走得」,無論你已是七老八十,滿頭白髮,你願意「認老」嗎?

24k
圖:近日,三位平均年齡達59歲的日本嬸嬸大跳Bruno Mars的新歌24K Magic,世界各地網民紛紛讚好。[4]

不同人對於「老」有著不同的定義。筆者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句說話,尤其喜歡:「老年,一般指生物的生命周期的最後一個階段,即中年到死亡的這麼一段時間。」[5]──是的,「老」,是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這麼一段時間,說來不痛不癢,不帶走一片雲彩。

你甘願被「死線」所困,抑或你願意活出屬於你自己的「黃金老年」嗎?

「教德樂義工訓練證書課程」現已開始接受報名!只要你是成人、退休人士或長者,願意付出愛心及時間,提供課後支援服務予有需要家庭的學童,則可報名參與。任何合資格及有興趣人士,可於2017年1月9日前致電2762 0409,或前往香港仔石排灣邨停車場低層二樓1號尚融坊林基業中心與中心職員查詢及報名。

參考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