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故事:《飛電師》

香港故事:《飛電師》

昔日的太古船塢,即是今日太古站附近。

「飛電師」是甚麼來的?每個字都懂讀懂寫,但合起來就不懂得解。當然,心水清的朋友看到後面寫着「xx師」,應該估到是一份職業來的。的確,飛電師是一份曾經是一份人人嚮往的職業。不過,一旦成為飛電師,其實是一個惡夢的開始。

故事要回到90年前,1925年左右的大古洋行主力經營海上貿易。太古主要有兩類貨船,一種叫「黑煙囪船」,專門行駛中國沿海各埠、長江流域一帶,至南太平洋、印度加爾各答的航綫;另一種叫「藍煙囪船」,是行駛澳洲墨爾本至新西蘭各埠。由於1925年中國及香港發生了「省港大罷工」,事後太古洋行認為獲得第一手情報極為重要。於是,他們下令所有「黑煙囪船」都要加裝「無綫電訊機」。所謂「飛電師」,就是在船上負責收發無綫電的工作人員。


太古船塢的船隻

飛電師的地位極高,是船上的第三把交椅,因此英國法例規定要由英國人擔任。不過,太古洋行一時增聘極多飛電師,總部無法派人擔任,於是改為在筲箕灣太古船塢設立學堂,培育香港飛電師。當時招聘學徒過程並不公開,主要靠政府官立英文中學的校長舉薦。當時,成功進入飛電師學堂的學生都以為工資不少,興高彩烈。不過,一系列痛苦的經歷就來了。


昔日太古船塢落成的碑石,在今日的太豐路可見。

原來在擔任飛電師學徒期間,聽到的所有消息都要立刻書面報告,不得外傳,一日要寫數以百個報告。而且,在休息的時候不得看「進步」書刊,進步的定義由太古洋行介定。此外,飛電師亦不得表達任何不利香港或太古洋行的言論,否則視為「思想不純」,勒令退學及賠償學費。一時間,學徒們人人自危,同學在課室內相見但不談話,人人自顧埋頭讀書。在小考後,洋行要學徒們保證在洋行最少擔任飛電師兩年,終身不得受僱於別間公司的「飛電師」,否則同樣遭到太古洋行控告。

畢業後,飛電師在船上工作,以為脫離學校魔掌。怎料「萬般帶不走,惟有苦隨身」。環境的確轉變了,但痛苦的經歷卻沒有改變。

飛電師在船上分早、午、晚三更,每更工作超過十小時。而且,工資上與英國飛電師同工不同籌,工資低了很多,令不少飛電師十分不滿。另外,黑煙囪船噸位不大,環境狹窄,飛電師只一人工作,不能輪班。在颱風季節時,船隻極為顛簸,飛電師根本無法休息。更大的問題是,飛電師工作時必須戴上無綫電訊機的聽筒,不過當時無綫電訊號收發不佳,經常出現刺耳的怪聲,衝擊神經,令飛電師們身心受創。

在這堆的問題之下,第一屆太古畢業的飛電師,幾乎人人做得頭昏腦脹、回家失眠,茶飯不思。結果半數的學員患上肺結核痛,不足三十歲便英年早逝。最後,飛電師集體辭職,太古洋行才承諾改善薪金福利,重視香港飛電師的尊嚴。

原文刊在此

阿群帶路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