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Collaction──一個營建公民社會的創新社群

Collaction──一個營建公民社會的創新社群

前言

2014年8月,兩位剛投身資訊科技行業的青年Himphen和Nelson創立了一個推動社會創新的平台Collaction。這名字是由兩個英文字「collect」與「action」合拼而成。意思就是集合行動。翻看他們臉書專頁的簡介:「Collaction 是一個香港社會創新 x 群眾外包的網絡社群,目標是透過科技使社會創新項目發起人更容易展示他們的項目,同時讓社區上不同專業的市民更容易尋找有興趣的項目加以協助。」瀏覽Collaction網站,會看見林林總總的社會創新項目,包括筆者之前介紹過的社區雪櫃;推動環保與提供新來港婦女就業機會的果皮家族;保育香港歷史的Snappy香港街景照片庫…。Collaction團隊現時有五位成員,除了上述兩位發起人之外,還有負責圖片設計的攝影師Catherine,手繪設計師Camelie,以及負責對外聯絡與文宣工作的Amy。這些青年人全部各有正職,在工餘時間義務推行Collaction的工作。究竟他們對社會有何願景?Collaction對於推動公民社會發展又有什麼貢獻和意義?筆者有幸跟四位成員做了一次訪談,希望解答以上問題。

CL3

什麼是群眾外包

聰明的讀者一定不會以為群眾外包是點心吧!這個詞彙源自英文的「crowd sourcing」,中文翻譯來自台灣。對香港而言,是個很陌生的概念。簡言之,群眾外包就是集合群眾的資源、知識與行動,推動社會創新項目。Collaction發起人Himphen提及兩個真實故事,相信能表達群眾外包的概念。故事一,台北市長柯文哲在競選時設立了一個網站,邀請台北市民就社區問題給予意見。當時有很多台北人提出了意見與願景。柯在當選後果然就收集得來的意見落實政策。柯的名句是「政府能力有限,民間力量無窮。政府要做的,就是運用自己權力,協調各部門落實切合人民需要的政策。」故事二,紐約市每十年進行一次樹木普查。方法是設立網站,邀請市民拍下身邊的樹木上載於網站。紐約市民熱烈參與這項普查,拍下了六十八萬顆樹上載於網站。普查進行得相當成功。聽完以上故事不難理解到,群眾外包就是公民參與。可是,公民參與需要對民眾意見採開放態度的政府,以及樂於參與公共事務的民眾。香港社會顯然相距甚遠。Collaction的理想,就是告訴大眾以群眾外包方式,將改革社會的創新點子化為行動是可行的。到底這些年輕人怎樣實踐這個理想呢?

CL5

身體力行推廣理念

靠幾個在職青年工餘時間的自發無償工作,他們怎樣宣傳自己的平台,鼓勵更多人加入群眾外包行列呢?Himphen說得好:「我們不但是網站管理人,同時也是群眾的一部分。有想實踐的點子,也有感興趣幫忙的項目。」他們就是透過推行各類項目,包括收集與分發失蹤人口資料的「Not found找不到計畫」,以及保育歷史的「Snappy香港街景照片庫」等。因此跟一些地區組織建立了連繫,又受到媒體關注。兩年來,Collaction用戶數量持續增加,已有七百多了。

snappy
Snappy收相活動(照片由Collaction團隊提供)

回顧與前瞻

兩年來,團隊成員見證着令自己鼓舞的改變,也發現不同的可能性。Catherine說,她有讀建築的同學,透過Snappy的街景照片,啟發了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想像。Nelson告知筆者,他們跟物資分享平台「執嘢」以及基督教服務處合辦了兩年服務基層小朋友的「童心型新年」活動。第一年教導小朋友思考自己的需要。然後將收集到又切合他們需要的禮物送給他們。第二年要小朋友思考自己需要之外,同時要思考身邊人的需要。他們要抉擇要自己需要的禮物,還是將收禮物的機會讓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出乎意料,很多小朋友選擇讓給別人。Collaction團隊都感欣慰。

說到願景,Catherine希望將來的活動能更多元,接觸到不同層面的群眾,進一步推廣理念。Camelie希望更多人能將自己興趣化為改變社會的行動。Himphen與Nelson認為他們只是由自己做起,運用自己技能推動社會革新。他們希望更多人加入群眾外包行列,並且相信用這方法推動由下而上的改變是行得通的。

CL8

結語

筆者身為白領,深感上班族生活圍繞上班、下班、吃喝消費。每天生活恍如同一頁書的不斷複印。可是,請大家有空看看Collaction網站 。你可能會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加以協助。令自己的生活與身處的社會都不再一樣。筆者與Collaction成員都衷心希望群眾外包能在香港遍地開花。這兒能建構出生機蓬勃的公民社會。

(訪問相片由Zita Cha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