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由屏山鄧氏文物館看皇后與解殖

儘管我們早於本年一月廿一日組織了人民登陸皇后的儀式,作為保留皇后抗爭的序言,很多人仍然把這場運動視為對殖民歷史的眷戀。說這番話的人,大概對英國殖民歷史很憤恨,覺得要去除殖民象徵,那麼就以解除殖民主義為對話的起點吧!

以解殖為前提

從頭到尾,本土行動和天星皇后保育網絡的團體,都是以「解殖」為前提的。可是,解殖不是否定歷史,而是要認識這歷史,從中建立對這地方的認同,尋找價值去改變歷史。所以我們要保存皇后這歷史象徵,並以此作為一個轉向點,在過程中疏理歷史,尋找如何解除殖民制度與思維對人民的奴役。

早陣子因 freelance 工作關係,到屏山的鄧氏文物館(前屏山警署)走了一趟。這個警署也是殖民歷史的象徵,有一段時間,屏山的村民希望拆毀這恥辱的建築,但最後它被「保」下來了,古物古蹟辦更協助把所有文獻整理成書。從屏山的風水政治中,我們看到村民與殖民的抗爭,一直沒有停下來。因為殖民不是宗主國的問題,而被嵌進了空間、制度和發展的邏輯。

可惜的是,現在鄧氏文物館並沒有把整個殖民抗爭史融入其展覽空間中,無法令參觀者感受到新界與殖民政府百年的周旋和抗爭的歷史。希望就以下簡短的介紹(節錄),可以為殖民、歷史和解殖之間提供多點討論的資源。

試想想,若這警署拆毀了,這段歷史就只能存在圖書館某個角度之中...

「警署.文物館與風水政治

從外觀上看,屏山鄧氏文物館不大顯眼,有點像仿古建築。在一個傳統的南方圍村裡,這所英式的建築,的確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這文物館的歷史意義,正好在於文化符號的碰撞,當中隱藏著香港百年的殖民地史和風水文物政治。

文物館位於鄧氏宗祠後的小山丘「蟹山」,其位置俯瞰屏山的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

1898年,英國逼使清朝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二百多個離島,成為香港殖民地的一部份,為期99年。接著一年,新界氏族武裝抗殖,而屏山是其中一個據點。直至1899年,港督卜公與屏山鄉紳達成協議,又於蟹山建了這所警署,監視村民的一舉一動。

據鄉民說,鄧氏圍村的風水格局是蟹局,鄧氏祠堂正好被「蟹山」所保衞,可是,這所警署不單壓著螃蟹,還塗上紅色,形成了「大石壓死蟹的格局」,象徵著殖民的暴力與侮辱。

不過,在連串的抗爭與衝突裡,殖民政府亦有一些讓步,當時的港督卜力,頒布了「卜力總督告示」,對新界採取不干預政策,並承認新界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1910年通過《新界條例》,規定新界原居民遺產承繼權依循傳統習俗由男丁承繼;1972年又規範化丁屋政策。其實,早於1905年,屏山鄧氏武秀才鄧斗星就成功歸化成英籍了。

到90年代初,政府為了擴充垃圾堆填區,要求鄧氏遷稔灣祖墳,結果鄧氏提出「以風水交換風水」,要求拆毀警署作交換條件。可是,由於警署於94年底被評為文物,不可拆卸,後來經過多番討價還價,才於97年協議將警署修葺為鄧氏文物館。修葺後的文物館被塗上米黃色(由死蟹變生蟹)。」

圖為屏山的風水格局

----------------------

參考資料:廖迪生、盧惠玲編,鄧聖時輯(2007年4月),《風水與文物.香港新界屏山鄧氏稔灣祖墓搬遷事件文獻彙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