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電擊「拗直」性向?內地首判心理諮詢機構違法

電擊「拗直」性向?內地首判心理諮詢機構違法

「同性戀扭轉治療侵權案的確使我暴露於人前,我很害怕,我的老家在較鄉村的地方,父母暫時不知道我告上法庭。我覺得總要有人站出來告訴大家,同性戀是不能透過催眠、吃藥、電擊等治療改變性向。父母一直不相信同性戀不是病,要求我醫病,我知道他們相信權威,所以希望透過法院的判決讓父母明白。唉,我過年會回鄉,屆時三姑六婆會問我何時結婚,我打算趁機私底下向父母說明連法官都否定同性戀是病」,來自廣州的男同性戀者小振(化名)說。

內地首例同性戀扭轉治療侵權案勝訴

本年二月, 小振被家人發現性向,家人希望他主動求醫,於是他在百度的搜尋器找到重慶心語飄香心理諮詢中心(下稱心語飄香)。他到該中心接受「同性戀矯正治療」,即透過先催眠聯想起同性親熱情景,再以電擊治療,將同性性衝動與痛楚結合起來。該治療費用一次收費為五百元,並保證三萬元內一 定能「治好」同性戀。治療師姜開成在治療過程中,指同性戀是性亂和淫亂的,不斷問他是否曾受創傷、父母是否不和,致使他的心理出現問題。小振覺得這種治療很荒謬,嘗試尋找相關部門投訴,結果發現國家沒有一個指定的部門規管心理諮詢機構,才決定與心語飄香對簿公堂,於七月起訴百度和重慶心語飄香心理諮詢中心。

本月十九日,北京市海淀法院宣布,同性戀者狀告心理機構「扭轉治療」案件中,原告獲得勝訴,法庭指被告心語飄香承諾同性戀是可以治療的,屬虛假宣傳,因為同性戀並非精神病;而心語飄香屬諮詢中心,無權借助儀器進行心理治療。法庭要求心語飄香於網站首頁公開道歉,否則將在全國心理類報刊上通報,並須賠償原告經濟損失三千五百元,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給付。而對百度虛假宣傳的指控則不成立,但法官認為它需要在今後對此類用戶的選擇上「更加審慎注意」。

小振的代表律師李對龍指,內地有大量違規的矯正治療的診所和醫院,且沒有任何監管機制。北京同志中心及同志平權促進會表示,單以北京為例,已有十七間提供同性戀矯正治療的機構,當中有百分之四十是正規的醫院的心理或精神科。

判決後矯正治療仍繼續

小振失望地說:「今天姜開成致電給我,問我拿取支帳戶口號碼,我問他會否繼續做這種治療,他反問我:『如果有些同性戀自己想改變呢?』,他說我倆的觀念不一樣,他認為同性戀應該改正過來,我答,我們的觀念不同不要緊,但你行醫時要尊重科學,不能用觀念治人。」

2001 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將「自我和諧型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實現了中國同性戀非病理化。然而,小振指如果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不滿意或不接受自己的性向,便是「自我不和諧」,並成為精神疾病治療的對象。

案件勝訴後,心語飄香的網站上,依然將同性戀矯正治療置於首頁宣傳,同時寫道:「(同性戀)這個好比大脖子病,某正常人去一島上,看到島上的人都得大脖子病了,就說:『你們得大脖子病了?』,島民卻說,『你才得小脖子病了』,同志多了,社會只好承認,不再說是病……其實任何同性戀,本質上都不是同性戀。只是性能量的宣洩方式錯誤而已。疏導一下就行了」。儘管姜開成的高級心理諮詢師的證書被法庭確認是假的,其頭銜在網站上亦維持不變。記者曾向心語飄香負責人查詢,但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在欠缺監管的大前題下,法院的判決似乎對這類機構的阻嚇力不大,但小振樂觀地說:「法院發出了司法建議,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調查違規情況,並落實相應措施。在告上法庭之前,我們一直找這類心理機構的主管部門是甚麼,工商局還是衛生局?一直沒有人肯承擔責任,現在有了法院的建議,一定要有人站出來負責,以後再遇類似事件便能投訴有門了」。

小振希望相關部門推出條例規範這些機構,同時希望《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看齊,刪去「自我不和諧」同性戀,這富有中國特式的標準 。

「同性戀不是弱勢,不需要同情」

小振本害怕將其性向暴露於人前,但現在已經看慣網友說他變態和活該被電擊:「反而他們叫我應該乖乖地在家當同性戀,說如果所有人是同性戀人類便沒有後代,我覺得他們很可憐,為甚麼跟別人不同就是變態?為甚麼所有人也要一式一樣?」

談到同性戀者在社會上遇到的處境,小振不認為同性戀是弱勢,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他覺得社會的眼光才使同性戀「被弱勢」。他以深圳一名被揭發性向的男同志為例,公司他以不遵守佩戴工牌和工服的紀律為由而解僱他,所以他上月以公司侵犯平等就業權為由上告法庭。小振指,這類同性戀被邊緣化的個案在中國俯拾皆是。

現在小振與交往兩年的男友於北京同居,不過小振笑言自己先斬後奏,在「治療」前沒有告知男友,男友事後知道雖然失落,但也明白小振的家庭壓力。然而,小振經此一役,更確信性向是天生的。小振很享受二人的相處方式:「 很多同性戀會用1(主動)和0(被動)來區分彼此的關係,複製異性戀那套相處方式,但我愈來愈覺得不應該限定角色。相比很多異性戀,我和男友的相處方式較平等,沒有限定誰應做家務,誰擅長就誰做,我覺得戀人應該互相照顧」。

以往我們多以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作為性小眾不同角色的標纖,但近年越來越多人喜歡用「酷兒」(Queer)這個概念,認為我們應該抗拒一切對性別或性取向的成見,勇敢做自己。長遠來說,當我們都接受每個人都有「做自己」的自由時,也不用再討論對與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