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讀書組筆記:Carl Schmitt《政治神學》III

1:00:00

以法律解釋例外狀態:

有一個exception需要處理in the first place,因為“danger the existence of state” (p.6, line 23)。所以既看到exception沒有在存在的法律秩序列名,但又千方百計要將之納入(inscribe into)法律裡面去討論,好矛盾。

阿岡本(Agamben)於《例外狀態》第一章講述十八世紀歐美有很多情況行駛類似的權力,例如:林肯發動戰爭、911等,但是否under norm/law?都是爭議性的(Highly arguable)。而例外狀態過後以法律作出解釋──合乎憲法(all within law),將例外狀態(Borderline case)置於司法(jurisdiction)裡面運作,將超越(unconstitutional)的行為合法化(rationalize)。例如:美國在電視解說反恐戰爭,令平民百姓相信這些行為符合憲法(constitutional practice/within law)及理所當然。

Carl Schmitt帶領我們思考法律的界線,有exceptional case如何處理,如憲法有指示,就在憲法之內;而法律觀點不存在exception,Carl Schmitt則認為這正正是exception(以法律解釋exception)。

翻譯含糊:“he who decide what the exception case is”, “he who decide what to do about the exception case”(Carl Schmitt, Forward)。憲法列明誰去決定例外狀態,但實際如何處理例外狀態並沒說明。法律並不可能假設或預測所有環境情況。因此,宗座權是處理例外狀態的sovereign,但如何處理則由教宗決定。

例外狀態與憲法衝突:

如果無證據不可扣留疑犯超過24小時。現在911發生了,這是例外狀態,可在未有證據的情況下拘捕嫌疑犯並可扣留超過24小時,例外狀態宣佈「合乎憲法」,卻違反憲法內的人權條例。這是因例外狀態出現而產生的憲法衝突

即使並未反對決斷行動(exception)不合憲,但並不代表不是在做一些超越常理(abnormal)的事情。憲法不會說明兩條條款衝突時應用如何決斷,因而由主權(sovereign)裁決將變成法外裁決(out of law/norm)。

一個賦爭議性的主權決斷例子是1999年港人內地子女居港權釋法,這是emergency case,但究竟這是人大的(sovereignty)?董建華決定提請人大釋法(make decision on the exception)的(sovereignty)?這是合乎憲法(基本法)(within law),還是香港人將憲法權力拱手讓給中共?而香港在這次事件上更rely on situational。

1:20:00 – 1:26:30 Reading Time

Speech – Ian Pang:

16世紀法國政治思想家布丹(Jean Bodin, 1529 – 1596)於《共和國六書》提出主權問題。當時法國正處於政教衝突時期,當時歐洲的王權衝突一方面最高權力來自上帝和地上的代言人,而羅馬天主教在地上保衛教會的權力是教權與王權;同時世俗國家權力崛起。在聖巴托羅繆之夜(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 Aug 24, 1572)[1],王室與天主教一致迫害新興出現的新教徒。布丹以中世紀歷史背景和神學為立足點,討論中世紀的王權問題“to what extent is sovereign bound to laws” (p.8, line 10),布丹認為主權超越國家一般法律,但亦要將主權納入法律討論。

Either/or Relationship:

而Carl Schmitt提到另一個更關鍵的問題:“Bodin asked if the commitments of the prince to the estates or the people dissolve his sovereignty.” (p.8, last line),布丹認為:“to the case in which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violate such commitments, to change laws or to suspend them entirel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 situation, a time, and a people.” (p.9, line 1-4)。因此,在emergency case宣佈戰爭、締造和平;任免幕僚官員、終審案件等,都在軍權神授時代的主權所做的。

而Either/or牽涉在一個situational decision moment中,prince and estate 的關係。即統治者與國家臣民與一切財產有一“decision approach”之關係。

在emergency case,王子不可詢問(consult)元老院和子民,否則即王子自動放棄主權,或被臣民(estate)滅視與拋棄──estate成為主權(sovereignty)。在emergency case,Either/or代表王子與臣民的主權不能同時發生,即在emergency case某一方的主權會突然無限放大。

布丹的主權理論大大影響後繼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 – 1651)。Carl Schmitt就是參考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自然法(natural law)傳統討論主權問題。而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 – 1778)的自由主義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正正是以上三人和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 – 1984)等人的嚴厲批評的對象。

1:42:00 – 1:47:30 Reading Time

Speech – Ian Pang:

德國從前有好多諸侯國,普魯士在鐵向宰相俾斯麥(Otto Bismarck, 1815 – 1898)的領導下[2],通過戰爭與外交手段統一德國,將奧地利驅逐(expel)於德意志聯邦以外,將聯邦內所有諸侯國統一成德意志第二帝國(2nd German Reich)。Carl Schmitt討論在1871憲法(constitution of 1871)之下,聯邦內各諸侯國,諸如巴伐利亞王國、羅騰堡(Rothenburg)等,是否擁有主權sovereign (p.11, line 3-6) 。

在霍布斯看來,自然法(Natural law)代表理性人趨利避害的表現。在自然狀態下的自然人因互相潛在敵意而處於戰爭狀態;當每個自然人都將主權surrender在一個霍布斯著作《利維坦》Leviathan內的教會、市民國家的實質、形式和權力低下,所有的自然人(individual)便不再自相殘殺。這意味著在《利維坦》Leviathan式的主權國家內,君主命令具有最終法律效力。

這理論跟19世紀德意志帝國相似,所有諸侯國(individual state)surrender 給德意志聯邦為最高主權。1989再度統一的德國,州份均有立法權力,而戰爭和平等外交問題exception/borderline case,主權則在國家。

規範與決斷:

“Like every other order, the legal order rests on a decision and not on a norm.” (p.10, line 8)。Carl Schmitt是決斷論者(decisionlist),更斷言在法律秩序中只有決斷才是真正有效的元素。有趣的地方並不是「是否following norm/legal order」,而是decision on not conforming to law。decision on exception啟動,而不是existing law去啟動能處理與否的事情(exception/unlawful),因此,不是exception是否within norm的問題。而是“To possess those powers (decisive features of sovereignty) meant to be sovereign” (p.10, line 16-18)

政治性問題從來不是法律上的問題,而是situational的主權(sovereignty)問題,阿岡本《例外狀態》亦說主權與法律規範本身並無關係,因此“the question is always aim 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to a concrete situation.” (p.10, line 13)

Carl Schmitt challenge我們對於norm/law/constitutional等概念性事物的迷思而是赤裸裸的實際歷史場境,像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 – 1976)與齊克果(Sren Kierkegaard, 1813 – 1855)的存在主義一樣。

目的論VS信心跳躍:

更正教神學家齊克果(Sren Kierkegaard, 1813 – 1855)以存在主義神學,認為當面臨either/or的倫理道德決擇時,應該將一切常識、規範與倫理完全懸置,而相信主宰,以信心跳過懸崖,最終所遭遇的不是跳下懸崖,而是遇見上帝。跟不會冒險的現代人不同;而意味著要將現代政治神學與法律憲政內推理與邏輯的目的論懸置。

總結:

後現代社會是非政治化與中立化的社會,而沒有either/or的政治性決擇,因為這種觀點被視為納粹。法律與規範帶我們脫離政治(相反因政治被掩蓋而帶來政治),而Carl Schmitt認為政治性問題是decision的問題,而不是法律與規範的問題。

Carl Schmitt與阿岡本之間的辯論都反映法律規範與政治性(political)之關係密不可分,Carl Schmitt不放棄法律傳統,而將政治性納入法律討論,重新介定問題。

[1] 聖巴托羅繆之夜(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 Aug 24, 1572):

http://mil.news.sina.com.cn/2004-11-08/1531241237.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96475.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5%B7%B4%E6%B3%B0%E5%8B%92%E7%B1%...

[2] 普魯士與俾斯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9%AD%AF%E5%A3%AB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6%89%98%C2%B7%E5%86%AF%C2%B7%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