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威尼斯─大澳

香港的假日,除了辦公室之外,各處的人流與平日上班無異。周末早早出門,十時上了西鐵,轉東涌線,人已站得滿滿,我就這樣,站了一個半小時,進到東涌。天陰雲厚,天文台連續半個月恐嚇天雨傾盤,周六天陰雲厚,擺出一副隨時會下雨的臭面,卻幸好沒半點雨絲,算是清涼舒服。抵達東涌,再搖個把小時旅遊巴,11號,繞了大半個大嶼山,到達碩果僅存的小漁村──大澳。

剛下車,海豚甚麼公司已經前來招攬客人︰「20蚊睇海豚睇棚屋呀。」他們的介紹挺吸引,可是天氣這麼差,能見度低,出海也未必能見到中華白海豚。笑着搖頭,逕往小巷裡瞎逛。剛踏入巷口,撲鼻的乾貨香味,舉目間盡是笑容親切的老人家,三三兩兩,在老舊的磚木屋裡擺攤。

大澳的海味氣味清新,帶着鮮活氣。不似雲咸街和永樂街,濃郁的香味,有一種黃金之色。我對海味沒甚麼興趣,往裡面探,發現很多特色小吃店。上車之後都沒有吃東西,看見標榜山水豆腐花、碳燒青口、紅豆麵包,不猶豫,掏錢買了。吃後,覺得,不外如是。

左轉右轉,不到半小時竟已回到停車場附近,又走回頭,發揮最喜愛做的事,儘往小巷裡鑽。探進兩間屋的夾縫,路過一個小廢墟,踏上堅固木板,已是棚屋區。不經意走到別人家門口,險遇犬齒。主人聽見狗吠甚急,束長髮熱褲家居拖鞋,出門來,溫柔對小狗說︰「傻咗咩你。」我左閃右避,不知如何是好。主人見我路過,不甚在意,自顧自回房間裡吃麵條,屋內飄出一縷出前一丁麻油香。

大澳棚屋仍有住客,這種水上人家在岸邊鬆軟泥土上用木椿柱架高,建一、兩層低矮平台的住屋,與中國西南地區的干欄式房屋很相似。同樣是架高離地,前者避水,後者避蛇蟲,有些會在下層飼養生畜,據說從前的棚屋底下也會養豬。棚屋多用坤甸木做支柱,木板、鐵板和柚木板搭建,底部的石柱是船民自赤臘角運來。興建棚屋需要向政府申請,除了傳統的木材,大澳已經出現新式的水泥棚屋,在岸邊建築,同樣有棚頭和棚尾,作曬鹹魚和停船之用。

棚屋建築群殘殘舊舊、破破落落,卻有着令人充滿高貴瑕想的稱號︰「香港水鄉」、「香港威尼斯」,這些外號和武俠小說那些「賽孟嘗」之類的東西一樣,「認真你就輸了!」

一個大澳有兩間博物館,在入口附近的大澳鄉事委員會歷史文化室,以貌判斷看守的工作人員,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也不受解答遊客問題,遊人走近,總是擺出一副厭惡的表情。也幸好工作人員態度並不積極,我亂摸亂碰亂拍照,他全然不理。
另一間小小的民間文化館,館主卻非常聒噪︰「我這裡每月五千元租金,希望你們多多支持。我在這裡租了二十年,做了二十年文化工作,幸好我老公很愛我,還沒休我。這裡不能拍照,你們不要把我這裡當影樓。希望你哋支持文化工作,你們都不願意看見每個地方都是大商場和連鎖店吧?」

這位熱心的中年女人,收集了大量大澳文物,雜亂無章地亂放一氣,也沒有太多詳細說明。她一直叮囑不要拍照,可是轉入內室,她看不見的地方,遊人還是照拍不誤。到得前堂,抬望這好像快將倒塌的老房子,污黑橫樑、木柱受潮、牆身和整個房子的格調,非常適合拍鬼片。

走到聒噪館主的文案前,她熱烈推介眼前20元一套的明信片。遊人一家大小在翻看,她搭訕聊天,主動介紹。即使大多數父母只捐不買,她也硬是送一套給小朋友。我捧起書,她說︰「看一下,這本書我用了一年多時間找資料,自己寫自己找人翻自己出菲林,成本180元一頁,正價100元,現在7折。下半年準備出第二本,你明年可以再來支持。」我微笑說擺到網上賣就好啦,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好多書都在某些特定場所售賣才有意義,例如恭親王府的恭親王傳記,別的地方買不到。我掏了70元,想制止她在書上簽名,才剛說了兩個字,她已經拿着秀麗筆,劃了下去,簽完,吹一吹,也不看我,只管和旁邊的中年夫婦聊天,單手遞過來,我接了,也不打話,放進袋子裏,便離開。回家後翻開《大澳水鄉的變遷》,書是雙色黑白,光粉紙印刷,紙質和油墨都不太好,書頁容易黏住,勉強撕開,頁上一些圖片或頻色,會殘留在對頁。她自稱這本書花了一年半時間做資料搜集,請朋友翻譯成英文。算是個幸運的人吧!至少她還有一點空間,還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全心全力做自己喜歡的事。

剛過中午,遊人稀稀落落。站在橋上,望着兩旁密密麻麻的棚屋,掛着數量眾多、款式平實、無甚驚喜的內衣內褲。住戶的身影在衣衫後面,百無聊賴打量遊人。小艇在橋底穿梭,橋兩邊各有一間公司,以十元一趟的價錢招攬客人,這兩家似乎只遊棚屋。這道橋1996年才建成,此前均以橫水渡作為兩岸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今有了橋,橫水渡也不再營業了,雖說橋比較方便,可是在老照片裡橫水渡上一張張歡愉的臉孔,怎是橋上呆滯的人面能比?

大澳街巿就在橋的另一邊,與剛才小街區老人們靜靜地賣乾貨、蝦醬的情況相反,這裡的老闆比較年輕,店舖光鮮亮麗,多了一份朝氣和熱鬧。第一家店門前,掛着林林種種海產標本,十分趣怪。一對情侶勃子上掛着型號不一但同樣笨重的單鏡反光照相機,老闆自豪地介紹眼前各種淡黃色的海洋生物標本,還請情侶多拍照片︰「這些魚呀,現在幾乎都找不到了。」我跟在後面,拿着傻瓜機拍照,老闆不太理睬,問他這是活魚標本呢,還是模型。見他無視我的存在,便掏錢買一瓶蝦醬,再問,豈料,他仍是不答。

對面舖的魚販白汗衫黑水褲懶洋洋地,擺好椅子,橫在兩椅間午睡,老婆顧着店,推薦各種游水生猛海鮮,着遊客撈一尾到鄰近飯店,即叫即蒸。去年在鹽田梓無緣品嚐的雞屎藤茶果,這裡供應充足,吃了一口隱姑茶果,覺得和其他地方的分別不大。不抱期望地買了一個芝麻砵仔糕,前一對港女言詞匱乏地形容︰「好重芝麻味呀!」我吃在口裡,只覺得甜,太甜。拐彎,在漁巿場旁有一條長長的隊伍,抬頭一望居然是排隊買雞蛋仔的人龍。看見這麼長的人龍,就卻步了,況且,光用看的不覺得它有甚麼分別。

再往前一些,有一間小小的房子,一個略胖的師奶忙碌地進進出山,門外排了兩三個老外。門前掛着一張用舊月曆紙寫成的菜單,斑蘭雞蛋仔用綠色、朱古力雞蛋仔用啡色,中英對照,字型扭曲。看見這張月曆紙,我停下來,排隊,決定買一底十四元的斑蘭雞蛋仔。如今小型黑板、瑩光板當道,店家使用的菜單報告板愈來愈精美,夜間閃光,日間十數種不同顏色的粉筆,引人注目。手寫月曆紙這種簡陋的製作,如今很少見了!以前屋邨追場裏的文具店、鞋店,遇上節日或有特殊推介,愛撕下月曆,在白色的背面寫一些簡單的字句,掛在店門口。今人常說環保環保,重視廢物回收,可是大家都忘記了,物盡其用才是環保的第一步。

斑蘭雞蛋仔的味道偏甜,質地有點軟。店裡設了兩台陳舊的爐具,相距三步左右,老闆娘一個人操作,效果不太好,失敗了兩次。她也不欺老外不懂,失敗了再做,用笑意掩飾尷尬,客人都很耐心地等待。

舊街巿對面有一間小學,掛滿各式各樣的宣傳橫額。離島區的學校為逃過殺校,積極宣傳,也是香港的特色之一。

再往裏面走,是另一條街區,鐵皮房子更多,棚屋卻不見了。偶爾看見居民拖着小朋友,散步或到球場打球。店家也是當地居民吧!在家門口擺賣着同質性極高的食物,只有一戶賣自製小飾物,兩個發胖的妝女,似是城巿人,假日回家順道表現手藝。再往裡面一些,轉彎處能望見海灣。三艘龍舟高懸岸邊,雄偉非凡。再走不遠,竟是香港的少林寺,除了遊人,沒有別人。還真想不通少林寺的香港分號為甚麼開到大澳來,園子面積不大,泥黃色格調的建築沒半點古雅之氣,卻像大陸鄉下的餐館和飯堂,老是覺得幾個伙夫在玻璃後面的黑暗空間,支解貓狗之類的特殊食材。

繼續往前,巷更窄、路更彎。曲曲折折的順着人潮去,眼前是數十個藍色大膠筒,掀起黑色蓋子,強烈的鹹臭氣味湧來,不覺眉頭一皺,退後三步,忽覺腹腔空空地、舌底滲出唾液。那是蝦醬,仍在發酵的大澳特產。

兩個中年秃頭漢子,挺着長鏡單鏡反光相機,站在醬筒前說︰「現在的味道沒那麼重了!以前喔,遠在那邊路口就嗅到。」當日只有兩家醬廠開門做生意,男的在機器前製造蝦醬,女人和小孩在店舖招呼客人。女人熱情地介紹各種蝦醬的製作過程,還教小孩子請客人吃鮮製的蝦乾,小孩子靦腆地學習大人說︰「請吃一些蝦乾吧!新鮮的。」一派和樂。舖面旁的倉庫半掩,內裏收藏着許多不知名工具,大澳三間文物工作室都沒有展出和介紹類似的東西,我很想轉過去問問裏面工具的用途,卻又怕阻礙他們做生意,就不了了之。

沿途路牌指示,路盡的碼頭有船直抵屯門。心裡甚是高興,這樣就不用往回走,直接可以坐船去屯門再回到元朗了!可是到了碼頭,只有釣客和街渡,沒有船。回頭問精品酒店的職員,他們說路牌指示是錯的,往屯門的船得在公眾碼頭乘坐。我想了一下,看見精品酒店將近一百人的隊伍,選擇在碼頭吹吹風,看看風景。

大澳精品酒店前身是大澳警署,是香港古蹟活化計劃的第一期作品。今年香港的古蹟活化終於有一點成績,雷生春、精品酒店都令人欣喜。精品酒店在山上,從山腳下抬頭,無法看見全貌,穿過樹叢,隱隱看見白色牆壁和玻璃。服務員濃妝艷抹,一身童子軍似的制服在陰暗的環境裡,透現一種暗啞的綠色,與紅彤彤的臉龐相輝映,像極了小丑。

從服務態度推斷,工作人員的薪水應該很好,非常有禮,保持着名店售貨員一般的笑容。我問,那條隊伍是排甚麼的?她答他們是排隊到酒店喝下午茶的,因為酒店不對外開放,所以參觀的方法就是上去喝下午茶。我又問,價錢大約多少呢?她答,大約是五十到一百元,一個人。我問,大約要排多久呢?她說保守估計半個小時吧。我心想,不止吧!排隊的多是一家大小,有老有小,這樣的組合,吃杯麵都要半小時。想了一下覺得不妥,還是到碼頭那邊,看看風景,拍拍照。天陰海闊,正值潮退,可以在岩石上跳來跳去。翻開《尋路中國》,讀了十五分鐘,灰灰的天、銀白的海,光視幽暗,波浪起伏無聲。遊人聚在酒店,碼頭份外安靜,釣客佇立着,背後忽然傳來呼喊,街渡泊岸,下了一船又上了一堆。好吧。合起書,一個人,沿路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