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愛國進步電影歷史不容抹煞 ——看香港電台節目《百年夢工場》

從電視上看完《百年夢工場》特輯後,我們深感詫異,不知道製作者是有心還是無意,他們竟然無視香港電影歷史中客觀存在、具代表意義的組成部分,並將之摒棄在外,完全沒有片言隻語提及長城、鳳凰、新聯這三家愛國電影公司(業界中有人稱之為「左派」電影公司,並把它們視為一個整體,合稱為「長鳳新」)。因此,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完整和不尊重歷史事實的「夢工場」。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香港業界為此舉行了多種慶祝活動。政府的官方電台——香港電台也製作了名為《百年夢工場》的紀念特輯。概括介紹一百年來香港電影的歷史發展,同時介紹其中具代表性的電影人、作品和公司。

 我們成長在五、六十年代,是在電影的陪伴下長大的。在五、六十年代,給我們留下最深刻、良好印象的是長鳳新的電影。因為它們都以製作「導人向上、導人向善」的電影為方針,拍攝的都是內容健康、言之有物而又具有藝術性和娛樂性的電影。依我們的記憶,長鳳新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製作了許多經典影片,並一再領導香港的電影潮流。看完港台的特輯,使我們一度懷疑自己的腦子有問題,以為這三家公司根本沒有在香港存在過、純是我們的幻象而已。如果是存在的,為甚麼會不被提及呢?

無視客觀事實

 我們也理解,在一個特輯裏(長度共有三十分鐘,分成二十二個章節),要把一百年來香港電影歷史事無巨細地介紹出來,是不可能的。我們也沒有期望用很多的篇幅來介紹它們。但,把長鳳新的存在及對香港電影作出過貢獻的事實加以「隱形」,片言隻語也不提,則無論如何是極不公道、也是無視客觀事實的行為。我們不明白這是基於甚麼準則和理由。

 難道長鳳新根本就不值一提嗎?是因為它是「左派」公司的背景?或者是「親中」、「愛國」的原因?若然不是,為甚麼連客觀存在的歷史也可以一筆抹煞?現在的年輕觀眾也許不大了解,大家可以上香港電影資料館的網頁,從香港製作的目錄中了解一下長鳳新拍過多少電影、甚麼電影,再回頭看看《百年夢工場》,好作一個公正的判斷。以下,我們將就所知道的有關歷史,簡單地為大家作一介紹。

 長鳳新在香港的存在,長鳳新三公司均成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比特輯中介紹的某些電影公司的歷史更長、甚至更具規模、產生過更大的影響。期間,長鳳新曾擁有強大的陣容。

 長鳳新的管理層及成員中,有一些是從三十年代便從事抗日救國電影運動的進步電影工作者。長鳳新初期製作的電影便沿襲了中國主流進步電影及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愛國進步電影的傳統,拍攝的多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如《說謊世界》、《血海仇》、《方帽子》、《一家春》、《寸草心》、《兒女經》、《閃電戀愛》、《闔第光臨》、《敗家仔》、《家家戶戶》、《父慈子孝》、《鄰家有女初長成》、《十號風波》、《少小離家老大回》等,我們至今記憶猶深。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電影文學的價值和值得被社會肯定的藝術方向。

 長鳳新從五十年代初成立至八十年代初,長達三十年歷史,共拍攝了379部影片。據市政局「戰後香港電影目錄」介紹,單從1951年至1966年,長城和鳳凰兩家公司共製作了170部國語電影,佔當時全港國語電影製作約四分之一。

長鳳新影片多經典之作

 長鳳新製作的影片,很多是經典之作,深受香港、內地及東南亞地區廣大觀眾的歡迎。五十年代的代表作有:獲我國文化部頒發「1949至1955年優秀影片獎」的《絕代佳人》和《一年之計》、獲《北京日報》和北京廣播電台選為十部優秀影片之一的《新寡》、獲瑞士羅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帆獎的《阿Q正傳》(是香港早期少有的獲得國際殊榮的電影)等。

 五十年代中開始,長鳳新的製作更趨多元化,如拍攝了一系列名著改編的電影、一系列戲曲藝術片及喜劇片、奇情片、武打片乃至紀錄片等。在六十年代,《上君子》和《變色龍》曾先後創出了香港黑白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金鷹》和《東江之水越山來》分別是香港首部超過百萬票房的故事片和紀錄片,《蘇小小》遠赴杭州拍攝外景,開風氣之先,大獲好評,《雲海玉弓緣》被譽為新派武俠片的里程碑(據說本片是香港首次使用「吊威也」進行拍攝。它並捧紅了武術指導劉家良和唐佳,促使後來香港武俠片熱潮的出現)。八十年代初拍攝的《父子情》、《半邊人》是第一、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同時也獲得最佳導演獎),由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獲我國文化部頒發「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等影片再一次開創了真功夫武術電影的潮流……

 長鳳新於1982年合併為銀都機構,繼續製作了許多優秀電影,並聘請了眾多著名導演、特別是新銳導演參與電影製作(因此被認為是八十年代「新浪潮」電影興起的推動力量之一)。其間,具代表性的電影有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的《飛越黃昏》和《籠民》(並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的《秋菊打官司》、獲我國文化部頒發年度優秀故事片獎的《閃電戰士》和《聯手警探》、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影院協會大獎的《出嫁女》,還有《中華英雄》、《童黨》、《廟街皇后》、《黑太陽731》、《人在紐約》(獲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最後的貴族》、《西楚霸王》、《重案背後》等。在不久前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辦的「一百部百年最佳華語電影」評選中,長鳳新及銀都製作的影片共有五部入選,它們是《中秋月》、《紅樓夢》、《父子情》、《半邊人》和《秋菊打官司》。

黃梅調電影長鳳新早着先鞭

 特輯中曾介紹六十年代本土製作的風靡影壇的黃梅調電影。其實,香港黃梅調電影的興起主要受五十年代國產黃梅調電影《天仙配》和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影響(後來的山歌電影則是受到《劉三姐》的影響)。在拍攝戲曲藝術電影上,長鳳新更是早着先鞭,自1961年起,三年之內便拍攝了《王老虎搶親》、《三看御妹劉金定》、《金枝玉葉》、《陳三五娘》等近二十部戲曲藝術片,並掀起了熱潮。

 特輯介紹了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稱它是七十年代初經歷了低潮(停產一年多)的粵語電影「起死回生」之作。有趣的是,這部影片的藍本正是新聯公司1963年所拍的、極受歡迎的同名電影,其後,還被搬上香港舞台,演出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後來,邵氏方面聯繫了新聯公司,商借到影片版權後才拍攝了上述影片。

 特輯又提到九十年代初的「無厘頭」喜劇電影,認為它的出現是因為香港人面對着「不明朗的政治因素」,特輯特意為此配上了「六四」的畫面。製作者如此處理,才是真正的「無厘頭」。我們不明白,喜劇電影和「六四」有甚麼內在的聯繫?由此可見製作者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及編輯意向。其實,喜劇電影從電影一誕生便有了,一直歷久不衰,那又基於甚麼不明朗的政治因素呢?說到喜劇電影,倒不能不提五、六十年代的鳳凰公司,它便因為在喜劇電影上的卓越成就而獲得了「喜劇之家」的美譽,這是人所皆知的。

歷史不容抹煞

 回顧了以上種種,我們更無法理解香港電台把長鳳新摒棄在《百年夢工場》之外的理據和目的。我們最後所能「猜測」的結論只能是:這是基於某種(政治上的?)偏見。我們的這篇感想,也許會被堅稱「編輯自主權」不容侵犯的香港電台認為是一次侵犯編輯自主的行為,但我們想說的是,「編輯自主」並不等同「自主編輯」,也不等同「自主歧視」和「自主偏見」。

 我們認為,長鳳新所代表的香港愛國電影的歷史是香港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的組成部分,其歷史是不能、也不容抹煞的。我們期望香港電台能夠正視、尊重反映歷史。長鳳新在香港電影百年歷史上作出的成績和貢獻是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請香港電台還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一個公道。

一群電影工作者
文匯報   200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