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篇篇情意刧

終於看了以美國詩人普拉芙(Sylvia Plath)生平改編的電影《篇篇情意刧》(Sylvia)。

電影在港公映時,有人認為女主角Gwyneth Paltrow把角色糟蹋了,將普拉芙平庸化

普拉芙是劍橋才女,她八歲就會寫詩,父親是波士頓大學著名的蜜蜂專家,丈夫是英國桂冠詩人泰德.修斯(Ted Hughes),自非泛泛之輩;但普拉芙同時是具有七情六慾的個體,人性中有脆弱,本是尋常。

我對普拉芙的生平所知不多,但就我所知,父親之死所帶來的傷痛,以及傳統性別角色的窒窖,都似乎是普拉芙最後走向毀滅的重要背景。

現在,電影比較著重描寫傳統性別角色對普拉芙所造成的抑壓,較少著墨於父親之死對普拉芙所造成的傷痛。性別問題固然是普拉芙悲劇的重要背景,但電影中普拉芙與修斯的離離合合,不正是一種因傷逝(melancholia)而來的acting-out?普拉芙每一次對修斯說「不要離開我」時,不正是向亡父發出的最深切的呼喚?

不過,電影現在似乎更傾向於繞著「天才瘋子」的個人神話轉,這不單把普拉芙的傷逝表面化,也同時吊詭地把普拉芙的困境去性別化了。

另見-天使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