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話比人知睇香港波仲慘過出櫃


Go to stadium - NO MORE TV行動標誌

「喂,你有冇睇星期日場曼城對曼聯?」

大部分在香港自稱球迷的球迷,一定會說「有」,而且會滔滔不絕地講下去。然而,我說的是「冇」。

為甚麼?不是因為訓左冇睇,當時我在on-demand當天下午的香港對朝鮮。

不錯,我是一個球迷,跟許多球迷一樣,我每個星期都會固定追看自己喜愛的球隊。每逢國際大賽,我也會花許多時間睇波。之不過,我睇的是香港足球。不捧熱刺捧傑志,不撐英格蘭撐香港隊。

自我接觸香港足球的第一天,我便深深地沉迷睇本地波帶給我的快樂。

可是,每當我跟人說:我喜歡香港隊,我不睇英超,換來的卻只是一陣的恥笑。

說自己是同性戀,至少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吧。

在香港,稱得上球迷的人很少,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是球迷,是觀眾。

對他們而言,一場波,其實只是一個兩小時的電視節目,一個球季只不過是38集長劇。之不過節目名稱不是名媛望族而是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

偶爾入場,支持本地波啦。入場後就仕下睇波,只是睇住場波,最好是靜靜地睇波。點知水準低到無倫,而且又有班人企哂喺度唱歌,覺得自己浪費了$60。從此不再睇香港波。

東亞運金牌?人地日本出二隊咋。
差d打和澳洲?地爛咋。
張子岱早過中田英壽踢英甲?頂,半個世紀之前嘅野咪拎出黎講啦。
香港足球,執_左佢啦。

這些說話,竟然出自香港人口中。

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的球迷是如此抗拒本地足球。我們是香港人,支持香港本地足球不是我們的義務嗎?不支持都算了,甚至,在外隊賽中,香港球迷穿上外隊波衫,問候主隊的球員;鄙視為主隊打氣的球迷,但又可以很厚臉皮地問香港球迷借鼓打。

最記得2009年香港對日本(不是東亞運,是一場被遺忘的亞洲盃),香港大球場,講廣東話穿日本波衫的大有人在。

這可是一場國際賽。

不要跟我說甚麼要政府支持香港足運。2011年香港對俄羅斯那場比賽,政府安排一班培正中學的中學生為俄羅斯打氣,這班學生甚至問候香港隊的球員。

香港波的確水準很低,日頭看完一場甲組,晚上看歐洲波好像校了快鏡一樣。我初初看本地波的時候,在重建前旺角場的雙料娛樂兩場波加起來不夠500人入場,有次去了小西灣,好像連100人都沒有。

水準、球星、氣氛都欠奉,很難怪香港足球沒有觀眾。

可是,本地波有一種無可取締的親切感。例如,睇歐洲波你只能從電視或電腦收看,記憶一閃即逝;但睇本地波,你一定要買票入場,當你二十年後看了那張波飛,你會有一個很實在的記憶:我入過場,我親眼見證過這場波。

你喜愛的球員,你可以在現場直接為他打氣,甚至和他成為朋友;你討厭的球員,你也可以在場上為他送上最親切的視福和問候。

上年季尾,那場英超,聽說很好看,但我只記得季尾傑志在將軍澳的奪冠派對。香港和曼徹斯特,分隔了半個地球;傑志的party,只要坐半小時地鐵比多$60(學生$20)你也可以參加。

人們常說,香港足球沒有氣氛,睇波冇mood。睇外國波就唔同啦,又有人唱歌玩音樂。於是我們上網睇片,睇浦和紅鑽如何打氣,睇廣州恆大如果唱歌,之後到香港隊比賽,帶齊banner大旗打鑼打鼓邊唱邊跳。我們用行動去建立球場的mood,用行動去改變球場的生態。

這就是香港足球。

要切實改革香港足球,倒不如說由改變球迷開始做起。香港的觀眾對本地足球存有太多的偏見和誤會,也對真真正正的足球文化欠缺認識。一個真正的球迷,是不會全場都坐在觀眾席上;一個真正的球迷,是不會不支持本地足球的。足球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睇靚仔,不是睇人扭波(當然你可以作出技術分析)。足球本身就是一個宗教,一種信仰!

香港人,係時候入場睇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