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的球迷會繼續三分鐘熱度嗎?

香港的球迷會繼續三分鐘熱度嗎?

記得十三年前,小弟首次到英國旅遊,有一個小小見聞依然難忘至今:在一間商店中,一款鎖匙扣印有兩個卡通人,一個穿上英格蘭球衣站立著,另一個穿著蘇格蘭球衣躺在地下,而前者正撒尿在後者的身上!同一圖案更有不同系列以供選購,例如英格蘭球迷向蘇格蘭球迷撒尿,曼聯球迷向利物浦球迷撒尿等等。

這種帶有侮辱成份的足球漫畫,對於像我這樣的香港人是非常不解,因為在我們本土的體育文化中,從沒有這麼利害的排他意識,我們從未如此仇視對手,因此才感覺驚奇。

香港隊經過幾輪世界盃外圍賽賽事,特別是過去幾天先後作客中國及主場迎戰卡塔爾之後,很多香港人初次或重新體驗對足球賽事的瘋狂投入。這種投入,無可否認是源自捧一隊「自己的球隊」。對於「自己的球隊」這回事,香港人從來難以體會,就本地聯賽來說,參賽隊伍絕少以地區做單位,就算有,例如大埔、南區,由於香港地方太少,大部人港人也像小弟般,生於一區、住在另一區、工作又在另一區,難以對單一地區有強烈歸屬感,更遑論對別區有排他的心理。反觀在足球文化源遠流長的歐洲,地方大得多,每支球隊都以地區為單位,每場比賽,主場球迷吶喊助威,而作客球迷會伴隨球隊穿州過省看比場,壁壘分明。

至於香港代表隊,正式由香港人代表香港出賽參加國際賽,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之前香港球員都是代表中華民國出賽),那些年球迷的身份認同薄弱,球迷雖然支持香港隊,但大多抱著支持自己熟悉的球隊而不是自己所屬球隊的心態。七、八、九十年代,球迷從未一起穿上紅衣(香港主場球衣顏色)去睇波。見微知著,一九八五年「五一九」戰役之後,香港球迷到啟德機場接機的經典一幕,所拉起的橫額是「香港隊勁揪」而不是今天的「香港人勁揪」或「香港勁揪」。

回歸前後,因著歷史遺留的因素,香港人參與體育賽事總有點尷尬,就是沒有自己的「國歌」,無論開場前奏起的是《God Save the Queen》或者《義勇軍進行曲》,亦難以令市民有歸屬感。近月的噓國歌情況,其實只是本土意識抬頭的過程中的小菜一碟,(個人認為,在國際足協發出警告之後不應繼續以噓聲表達情緒,因為代價可能要由自己所捧的球隊支付)隨著對本土的認同感大增,「排外」的情緒亦自然出現,無可厚非。而香港人將中國視為「外」並對之排斥並非源自球場,這是要另外探討的問題,但中國足協一幅「挑機」海報又的確煽風點火。

最近經常有人說,不要三分鐘熱度,不要「晴天球迷」(即勝利才追隨的球迷),而事實是,這種die for Hong Kong的熱情,先決條件必然是身份的認同。只有視代表隊為自己的一份子,球迷才願意輸掉幾多球也繼續不離不棄。我看見,三分鐘熱度的情況正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