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足球的回春?

文:潘昭霖(荃灣民生動力成員)

香港人熱愛足球,每逢假日總有不少人圍在酒吧一起觀賽,甚或落場與朋友較量一番。著名球星如C朗拿度,美斯,碧咸的球衣隨街可見,球員的花邊新聞也成為全球熱話。不過,身為香港人的我們,對自己地方的足球又有多少了解?

香港足球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在代表隊方面,香港曾在1956年,主辦第一屆亞洲盃,以主辦地區身份直接晉級決賽圈,勇奪季軍;1978年世界盃外圍賽曾以不敗成績出線最後五強賽;1986年世界盃外圍賽發生震驚中外的「五一九」事件,香港在被看淡的情況下作客擊敗中國,此役算得上是香港球壇其中一場最經典的賽事。至於球會方面,精工,東方,南華每次對壘總能掀起不少話題,政府大球場(香港大球場前身)總是人山人海,也出產了胡國雄,尹志強,張子岱等球星。

可惜,在九十年代打後,香港足球陷入衰退期。主因有數個:第一是由於多位班主都開始減少投資,有質素的球員買少見少。第二是傳統強隊如精工退出球壇,再沒有經典的「南精大戰」,自然吸引不到人們的眼球。第三則是香港體育學院於1997年取消足球的精英計劃資助,香港由此缺乏有系統訓練的年青球員,導致球員青黃不接。觀眾一直是足球的收入來源之一,但香港的聯賽入場人數卻不斷下跌,最少人時只有幾十人,當中老球迷數目更佔去大部份,青年球迷近乎絕種。而球隊數目更曾經不足,在其中一季只有七支球隊參賽。不少班主本來雄心壯志,想在球壇拿取一些成就,但可能未有成績前已經不停蝕錢,結果焦頭爛額地離場。另一方面,香港足球代表隊更被亞洲列強不斷拋開,曾被中國大炒7比0,被日本大炒6比0,世界排名更曾排到169位。

幸而,最惡劣的情況也捱過了,今天的香港足球比起最光輝時期還有不少差距,但至少已經走上正確的道路。現今香港球壇最出名的兩隊-南華和傑志各有他們的賣點。南華曾經引入畢特,基士文等著名球員,更曾在宣傳方面下了一番苦工,令香港足球變得「時髦」,人場入數大增,2009年的亞協盃比賽更「迫爆」了香港大球場,當中更出現了不少年青的面孔;傑志則引入「巴塞」式的打法,從西班牙引入多名球員,和西班牙強隊巴塞隆拿合作成立足球學院,把巴塞的踢法實踐在球員身上,令到球員擅於短傳及走位。兩隊的做法都是希望為香港足球注入新力量,才可追上世界潮流。至於香港足球代表隊方面,更曾在2009年的東亞運動會上擊敗日本,獲得金牌,全港更曾一度陷入足球熱。

到了今年,南華和傑志分別在亞協盃分組賽暫列榜首,大有機會雙雙出線。而2018年世界盃外圍賽也快將抽籤,香港面對的對手可能會是日本,南韓的強隊,儘管勝算不大,但只要拚足全力,定能獲得掌聲。筆者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見到香港足球回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