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活化不如開放古蹟

活化不如開放古蹟

保育,在香港只是門面的事,古蹟的留不到,像珍寶海鮮舫,離我們而去,而活化更變成提款機。今早接受香港電台千禧年代風雲, 談古蹟保育,活化政策,千瘡百孔,不知從何而談起。

近日公布的歷史建築活化伙伴項目,花上1.8億興建新建築的景賢里,爭議最大。

而活化政策,無法保留歷史建築。市民集體記憶逐一消失,珍寶海鮮舫被拖走,鴨寮街二級歷史建築唐樓被清拆重建,九龍城李基診所,不獲評級,只等待清拆,近日不少歷史建築,受到發展威脅。

草率的決定

法定古蹟景賢里,經過民間的努力,才成功從業主清拆的魔掌中拯救出來。想不到輕易交給只是2005年成立的智庫天大研究院經營,以中醫和茶藝作為主題,但卻沒有經營和保育經驗,主題只是由國際普洱茶協會、中醫藥(全球)促進會協辦。

再者,有關項目需要花費1.8億元的公帑,當中涉及大量的改動歷史建築。天大研究院將會興建一個茶藝室,並興建電梯和樓梯,接駁地面至游泳池。集團只保證古蹟外觀不受影響,亦即是建築物內部的裝修,或有機會面目全非。

活化計劃強調要自負盈虧,但景賢里在半山中,興建中醫和茶藝為主的中心,如何做得到自負盈虧呢?現時計劃提供兩年的資金,上限為500萬,但是早前如芳園圓書室等3個項目,耗盡營運資金後,交回給政府。天大在古蹟上大興土木,但難保兩年後,缺乏資金,將項目交回政府,到時要回復原貌,就恨錯難翻。

相比下,芳園書室的選擇,更為恰當。中標的團體基督青年軍,他們將書室打造成stem和文化教育中心。團體多年紮根馬灣,雖然古蹟地點偏遠,而團體在挪亞方舟主題公園內,有青年繩網設施,可與書室組成協同效應,吸引其他香港青年人來此參觀。

社區參與活化

社區的元素,對活化成功有莫大影響,例如其中最成功的藍屋,就能動員居民參與,令藍屋的活動歷久常新。

天大研究院,缺乏社區脈落,靠營運資金去支持,難以發展古蹟與社區的關係。這類型空降式的活化,無法在社區立足,甚難持久,有違活化古蹟的原意。

早前,東方日報亦指出,計劃中負責評審主席劉智鵬,涉及利益衝突。景腎里多次無法中標,這次草率行事,究竟評審的準則如何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活化不如開放

活化計劃,自負盈虧,已經成為先天的不足。早前嶺南大學進行調查,超過六成的團體,無法達成自負盈虧。古蹟,難以用市場計算,成功活化的古蹟,如藍屋,為地區帶來新的經濟模式,並不是個別建築的營運,效果可能比擬。

景賢里是香港這難得古色古香的30年代嶺南風大宅,現時有限開放,門票依然一票難求,市民爭相去參觀。

開放古蹟,讓公眾參與,不用花接近二億港元建築成本,節省公帑,不用破壞古蹟,市民亦可認識歷史和建築。參考甘棠第的方案,讓社區有參與,比起將歷史建築交給沒有經驗的團體,來得合理。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