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城市?

城市?

城市給我們什麼印象?一堆人,有規律地掘金、返學。每天都十分熱鬧,有很多人也有很多車。閒時shopping很過癮。

如果現實生活中的城市與sim city差距不遠,那我們每一個人的性質就應該是一個個過客,一個個等order的生物,一個個等玩家折磨的可憐小綿羊—一旦玩家按天災,便會有一堆人可以與馬克思見見面。

我們在城市裡,是一隻隻不顯眼的螞蟻,不太講「個別」。中學時有個想法,那就是嚮往大學生活,因為大學很自由,作息時間自己決定,做什麼自己決定,在哪睡自己決定。然後大了發現大學的確是一個好地方,不過愈來愈體會選擇是另一個Gucci。要投身社會搵工,發現可以搵的都是主流工種:公務員、商、金融,而且選擇的時候,通常「興趣」的地位與社會中外判工人的同樣的低。再想像工作的日子,很有回到童年的味道—有lunch time,番放工時有序,日日如是,不同背景不同世界的人的生活大抵也是如此—好聽的說法,是有規律;不好的,是routine。這種生活,與中學相差很遠嗎?

今天聽了這樣一個說法,看看我們的CV。把它濃縮了,是什麼?是我們掘金的能力,是我們的productivity。然後這張CV可以說是你的身分證,決定你是叻人還是膠人。把什麼音樂比賽、懂詩詞歌賦、愛寫書法都寫上?很可能會換來一聲:「哈哈!白癡仔!」沒有人會當作一回事。

呆了。「我」之所以為「我」,是什麼原因?是因為我們都是labour?還是因為我們有「我」的獨特性?

也許,我們覺得這樣的生活毫無不妥,是common sense。但是,註定我們在城市裏的角色就是這樣,每天跟從「規律」,個性不見了嗎?

上課看了這段video。講話的鬼佬叫David Harvey,是一個人類學家,喜歡說一個人在城市裡的角色該如何、一個理想城市該如何;問的就是城市屬於誰?有錢佬而已?還是人人有份?他提及了right to city,他說了We make the city, we make ourselves。說的不只是政治,還包括了我們應怎樣看待自己的每一天---怎樣才算過癮?

(本文同載於"砲台山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