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海嘯之後(一) - 歐洲布萊頓森林體系的重臨?

海嘯之後(一) - 歐洲布萊頓森林體系的重臨?

自去年十月金融海嘯爆發後, 各國開始反思現行國際經濟體系的弊端, 新自由主義如來引致金融制度崩潰. 英國首相白高敦率先於去年十月提出各國要建立"新布萊頓森林體系" (Bretton-Woods system). 此建議被後來各國巨額救市措施淹沒, 不了了之. 直到最近, 歐盟委員會發表報告, 建議歐盟成立一金融風險管理機構及證卷監管機構, 並加強其權力, 監管成員國之金融公司及評級機構. 此建議矛頭直指國際金融中心倫敦. 有論者認為此構思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乃妙想天開, 因為任何形式的監管皆阻不了資本的洪流, 而且限制資本進出只會影響投資活動, 減慢經濟增長. 其實, 這個論點實在過份簡單. 新布萊頓森林體系絕對有條件, 亦應該於歐盟復活.

何謂Bretton Woods?

二次大戰後歐美經濟遭慘烈破壞, 各國急切密謀快速重建經濟的大政策. 惟歐美領袖深明保護主義乃二戰前敵對狀態的根源, 卻又不敢回復一戰前完全失控的自由主義經濟, 便於Bretton Woods召開會議, 精心刻畫戰後世界的經濟秩序, 既可促進國際間的投資貿易, 亦可保障金融, 匯率及資本市場的穩定. 所謂Bretton Woods system者, 即各國可以限制資本進出, 保護國內匯率物價. 美元與黃金掛勾, 致使各國貨幣亦可與美元掛勾, 維持一特定匯率 (美元壟斷亦由始起). 這一制度幫助歐美經濟快速重建, 更維持了3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

歐洲化, 東歐經濟與英法德三頭馬車

為何New Bretton Woods 有條件於歐洲復活? 首先, 我們必須了解歐洲經濟的結構. 與前述論者的觀點相反, 歐洲經濟的方向並非所謂的"全球化", 而是"區域化". 早有研究指出, 自1980年伊始, 無論貿易或境外投資總額, 歐洲各國的經濟交流遠比其與非歐洲國家的交流多(以其佔GDP的百份比算), 而且此趨勢有增無減. 歐洲經濟並非如前述論者般不可受控, 因為歐洲共同市場及各國經濟的開放程度, 其實是由政府本身推動的. 鑑於歐洲各國經濟的緊密程度, 重建歐洲層面的New Bretton Woods system, 監管區內銀行及金融機構的運作則更為可行, 亦更為必要.

現時, 歐盟內大部分前蘇聯東歐國家仍未加入歐元區. 但其實東西歐經濟交流日益頻繁, 東歐已變成西歐的工廠, 西歐很多銀行亦借歐元予東歐國家, 奧地利與匈牙利是其中一例. 金融海嘯下, 東歐經濟若有何不測, 將打擊西歐經濟復甦計劃. 現東歐各國苦苦要求西歐放水救市, 德法兩國需有猶豫, 最終考慮全局, 亦不得不救. 當歐元區大量借出歐元予東歐政府注資經濟, 正正就加速東歐各國加入歐元區的步伐, 達成貨幣一體. 若重溫歷史, 我們便會發現美國戰後透過馬歇爾計劃貨款美元予各國, 使美元成為實際領導世界經濟的貨幣, 乃Old Bretton Woods能夠建立的原因. 假若歐洲可藉金融海嘯加強貨幣大一統, 建立New Bretton Woods以加強控制區內資金流動的條件便十分成熟.

歐洲三大經濟體其中之二 - 法德兩國, 其實一向不熱衷以金融市場的活躍炒賣為經濟支柱. 自1990年起, 即使在"全球化"風潮之下, 外國資本進入本國經濟進行拼購活動只佔整體金融交易的一少部分. 這是因為法德兩國一向主張及注重以本國大企業及政府主導經濟發展, 而非像英國倚靠自由放任市場. 現在歐盟各國領袖正商討未來經濟新秩序以應付及防止金融海嘯重融, 法德以其經濟力量, 其主張不容忽視. 尤其全球受到新自由主義的教訓後, 法德必然促使歐洲市場更強對銀行及金融機構監管, 限制其對沖基金的運作, 高風險投資產品的銷售及資產信貸結構. 既然白高敦已公開表明支持, New Bretton Woods不難得到英國的支持.

是成是敗, 在G20一念之間

於四月在倫敦舉行的G20峰會, 雲集經濟強國領袖, 處理金融海嘯救市及善後工作之餘, "Never Again"的問題必是議程之一. 世界經濟能否從過去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弊端中改變, 結束過份金融投機炒賣, 嚴懲發明各種泡沫化高槓桿的金融產品, 使金融市場服務於實體經濟, 而非本末倒置, 還看各國領袖的視野. New Bretton Woods能否先在歐洲成事, 英法德三國舉足輕重.